B03:国家艺术杂志 Hi设计之都/趋势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2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房新声
刘匪思
■ 沙发椅越来越讲究人体工学,追求“看不见”的设计
■ 青岛寒舍酒店
■ 位于上海崇明仙桃村的禾井体现了“崇尚环保,崇尚手工艺术,崇尚回归乡野”的理念
■ 上海无锡路石库门
  ◆ 刘匪思

  空间改造与城市再生,并不是现在才流行的概念。早在1950年代,城市建筑的改建与改造已经成为建筑家与理论研究者研究的话题。在建筑批评家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撰写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她描述了一个至今依旧依然存在的现象,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用“足够多的金钱”一定能改善城市建筑以及人们生活空间,她的观点则是,没有考虑到人们具体生活的设计,即便花再多的钱也无法改善什么,因为无论做什么设计,工作与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是设计的重心。

  时隔50多年后,伴随着国内大规模城市建设的步伐逐渐减缓,越来越多的建筑及空间改造则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与更新生活方式的首选。过去人们觉得改建就是“装修”,涂点油漆、换个家具就行了。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与设计师参与改建项目,怎么在有限的花费中让生活与工作于其中的人们感到舒服,他们甚至想出各种有趣的点子,让生活更便捷,或者让浮躁的心灵得以舒缓。让专业的人提供专业的改造措施,这股改造的流行风潮同样也让刚进入职场的青年建筑师和设计师得到了一展职业理想的新空间。

  梦回禾井

  2008年,尚在同济大学攻读工业设计的朱明洁,娄永琪老师的“设计丰收”项目来到位于上海崇明的仙桃村。她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离开这里,空巢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即便是村里中年人,也宁可选择去城里开出租车。”当时,禾井所在的房屋只是供农忙时节来包租种田人的临时住宅,甚至没有厕所等必要的生活设施。她与通过项目结识的伙伴陈若、何悦一起,三人联手开始了这栋房屋的改造计划。从头开始改造一栋乡间农舍,对三人来说都是“零起点”。改建后的建筑物在村里的环境中看起来并不突兀,进门处的内嵌式处理,甚至比一些邻居的“豪宅”更低调。室内还保留了崇明特色老灶头的厨房兼作公共空间,重新改建的浴室与厕所还能呼吸到室外的田间气息,水处理都以循环节水的方式重新设计。院子里种的植物,大多是本地的实用草木,比如秋葵、茄子之类的蔬菜。就连帮忙的邻居老乡都觉得这里太“素”,连厨房里摆的都是“暗簇簇”的老木头。在这里,设计师想说她们“崇尚环保,崇尚手工艺术,崇尚回归乡野”的理念。

  “弄清爽”的老石库门改造

  去年,AAI国际建筑师事务所Wendy从朋友那里拿到一张公益组织仁人家园招募"上海石库门社区复兴计划"的海报,张贴在办公室后,80后建筑师姜求叫上刚进所里的年轻人郑珣、曹佳情,立即报名参与这个项目。这是他们第一次用那么少的费用——2万块,来做这样一件“大事”。第一次去位于上海无锡路的居民家,爷爷奶奶带着孙子一起生活的12平方米空间,这三位还对上海话一知半解的年轻建筑师由衷地感慨,即便在逼仄的空间里生活,衣物整理得十分整洁。"让他们能生活得有尊严",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在模型中试验了无数次改善空间的办法,用建筑学对空间的思考,比如楼梯转弯能做到的最小角度,哪些空间可以转为储藏空间,转变开门的方向“省出”一个鞋柜的空间,或是把阁楼的位置往下移又不影响楼板的承重,为了节约预算,改建拆下来的木料都用来重新打造家具,经过他们的精密计算,连个小木块都没有浪费。这些"不起眼"的改变,用相机拍出来并不美丽,却是实实在在改善石库门老房生活的解决办法。

  “黑线”模式的自由办公

  网络时代,传统的桌子加椅子形式的办公室对刚创业的青年来说是个太没创意、又限于预算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有位刚创业的朋友就把刚租下的北京某处办公室设计难题扔给了建筑师曹璞。“预算最低,施工期限最短”,还要有新创意。面对前身是会计事务所的150m2的空间,曹璞选择的解决办法带着股“骇客时代”的前卫气息,保留原来的空间不变,在空中建立一套全新的线路系统。就像那座知名的后现代建筑,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所有的管道变成建筑的外观,这个落满"黑线"的办公室用可以变形、弯曲的蛇皮套管装下所有的照明、插座以及网络线路,然后直接垂落到每个座位上。酷爱创意型办公的员工,可以抱着电脑自由地切换各个方位。所有员工都配备了用角铁和板材烤漆做成的储物柜和办公桌,配合黑色的线路世界,与网络创业的新模式显出一致的步调。

  寒舍,再多三万预算更好

  王涛设计的这座青岛寒舍酒店,获得了“2014年意大利A'design Award设计大奖”,不过说到这个项目,他还执着于“再多三万块钱的话,建筑立面还能做得更有趣”。这栋1980年代的建筑,在他接收设计以前已经荒废、破落已久,业主留给他的预算有限,但是好在让他全权“处理”包括改建、logo的,平面设计、室内的各种家具和摆设在内的所有事情。“马路施工队”的技术有限,所以王涛的设计方案尽可能地制造出“无”的概念,用干净的色调和开放空间来改造室内。实际上也是施工队唯一能做到的程度。老房改建,最麻烦的部分就是客房中淋浴和卫生设施,王涛想到的是去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参观大卫雕塑,于是把这个“难题空间”摆在房间的正中,解决了上下水噪声和管道容易阻塞的问题,视觉上又充满了戏剧效果。

  在拾房书院拾回诗书耕读

  位于无锡拾房村的拾房书院,最初的建筑改建出自曾经规划上海世博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师朱胜萱。整修后的建筑,邀请扬州器曰书坊的创办人周小舟担任“院长”,将这个做展示用的书院空间,改为真正的书院。过去,拾房村里曾经出了个留学归国的热血青年,给村里捐助,建了一所小学校。虽然,今天拾房书院所在的建筑并不是小学的原址,周小舟觉得,“周围的村民,特别是有知识追求的,需要书院这样的空间,静下来读点书”。在书院的改造中,周小舟与伙伴们基本每天都待在书院的空间里:哪里觉得需要加个书架,哪里需要摆桌子,哪个角落的阳光可以让人安静看书、又不觉得刺眼。包括摆在书院里的插画,他们刻意不摆放过分精致的东西,路边采的油菜花,或者随意的野菊花,随意地一放就是接地气的气场。周围的植物,也是根据四季与节气,除了梅兰竹菊的文化标志性植物,连草、青苔的布置都与书院的气息吻合。让人愿意坐下来,安静地看会书,是书院用心设计、又需要让设计隐形的用意所在。

  斯德哥尔摩啤酒厂变形记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王岛的啤酒厂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那段时期,这里的啤酒业十分兴盛。然而,就在这座啤酒厂成立15年后,厂家就遭遇了经济困难,很快就破产倒闭。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啤酒厂的建筑被用作仓库、临时的住所等各种功能。2009年,这栋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建筑的文化地标,新业主、生产蛋白质的跨国公司Octapharma找到了建筑师Hans Linnman与Cornelia Thelander 以及在室内设计领域颇有名声的White设计事务所与设计师Joliark,一起来为这栋啤酒厂思考改建方案。在斯德哥尔摩规划局与斯德哥尔摩城市博物馆的专家参与的测量与研究下,设计师们决定选择将这栋建筑改建成办公室,以及包括员工餐厅、会议空间、更衣室在内的全新空间。

  整个改建的过程历时七年,从决定方案到具体实施,每个环节都由建筑师、室内设计师以及文物保护专家的全程参与,直到最近,改建才刚完成。建筑师用玻璃幕墙替换原有的结构,同时对楼板进行加固,而替换下来的砖和木,作为历史保护物的一部分,用作室内的改建设计中。

  在设计室内部分时,设计师挑选的办公家具都与老啤酒厂的木制梁和柱子色泽匹配的深色桌椅。照明设计部分,则选择工业化风格浓郁的灯罩,设计产品基本都选择瑞典设计师的作品,从建筑到细节形成与这栋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物进行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新民观察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申城社区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新民俱乐部
   第B01版:国际艺术杂志
   第B02版:展会/Hi设计之都 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 Hi设计之都/趋势
   第B04版:专题/Hi设计之都 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 Hi设计之都/专题
   第B06版:聚焦/Hi设计之都 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探秘
   第B08版:人物/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展厅
   第B10版:漫画世界/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术评论
   第B12版:新民拍卖&画廊俱乐部/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老房新声
广告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 Hi设计之都/趋势B03老房新声 2015-04-25 2 2015年04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