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人民广场上的不就是历史博物馆吗?许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邮件也经常会被投递到人民广场。其实不然,人民广场的上海博物馆是全国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展示、研究上海地方史的博物馆。
许多人对上海历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一百年看上海”的传统阶段。出乎意料的是,六千年前,让人类可以主动开拓河湖水源之外广袤地域资源的重大发明——水井,五千多年前,让生产力得以跨越性发展里程碑式的创新——石犁,被郭沫若引述在《中国史稿》上的中国最早的原始文字,统统出自上海。层层叠压,埋有6000年文物精品的教科书式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泉山,又在上海。新石器时代最精美的透光湖绿色琮形玉镯,轻薄如纸世所罕见的黑陶壶等不胜枚举的文物,宋代方塔、元代紫丹苑水闸、明代豫园等优秀古建筑,黄道婆、徐光启等历史名人故居遗迹等文化遗产,以及近现代史上奇葩瑰丽的海派文化,上海其实是一座形象饱满、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遗憾的是,上海至今没有一处展示自己的平台。我在一次上海史专业会议上谈及中国最早的水井是上海率先发现的考古成绩时,竟然引起了一阵骚动。其中一位上海史专家当面很严肃地告诫我:说话要谨慎,这么重要的发明是不能随便乱说的。令人悲哀!因为那是1987年的考古发现,我早在1992年的《考古》杂志上已公开报道,全面研究的论文在1990年刊出。专家尚且如此,何况普通老百姓!同样地,由于历博至今没有展示平台,许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社会上本来就很稀少的文物,由于私人收藏的火热和实力雄厚的行业博物馆纷纷建立,直接影响了博物馆的文物征集工作。眼看着民间有些藏家把稀有、大宗、精美、重要的文物捐献他处,历博只能望洋兴叹。
尽管历博的办公地址动荡多变,员工缺乏良好的工作条件,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征集、展览、研究工作从不间断。历年的海内外小型巡展丰富多彩,1994年的“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还获得过国家文物局首届全国十大精品展览大奖。作为历博的一员,笔者也不敢懈怠,在退休前夕,抓紧撰写出版了《考古上海》《上海6000年》两本专著。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届政府一直在尽力促成历史博物馆的开办,新建改建方案一个又一个,最近的一次曾被列入过2008年市政府重大文化工程项目。陆定一同志还题写过“上海历史博物馆”的馆名。不过,机不逢时,到后来总是因种种原因没了下文。回看北京、天津、成都等地华厦高耸的地方城市史博物馆,深深感到:上海落后了。
上海代表着开拓、兼容、活力的“海纳百川”的精神。上海的今貌,欣欣向荣,有目共睹,上海的将来,梦幻般呈现在上海城市规划馆。文坛巨匠巴金先生曾经饱含着深情地感慨:“上海,美丽的土地,我们的!”这也是发自每一位新老上海人的心声。
近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又有了新的改建方向,但愿这次能让我们梦想成真!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考古部研究员、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