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白血病发病年龄多在35岁以下,50%以上是儿童。统计显示,我国现有400多万名白血病患者,每年有3万余人黯然离去。目前,挽救白血病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茫茫人海,这种几率只有一万甚至十几万分之一。
如果有一个机会,需要用你的小小付出,为他人换来一次生的机会,你是否愿意?对申城的一群年轻人来说,答案是肯定的。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1992年,市红十字会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启动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自2001年起,团市委与市红十字会联合开展了“为了生命的希望工程”上海青年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行动,发动申城青年加入志愿者队伍。
截至本周,申城已有13万名志愿者成功入库,实现捐献330例。在志愿者队伍和成功捐献者中,40周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九成以上。面对外界的种种担忧和困惑,青年志愿者们的心声很简单,“我捐了,他活了,这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多大的幸运!”
救人一命很幸运
“实习时,我经常到血液科查房,那里一半以上都是年轻人,很多还是孩子。他们光着头、脸色苍白、插着吊针,身边是焦急而无助的家人。眼前的这一幕太残酷,得病的是一个人,摧毁的是一个家庭,我没有理由不去救,否则会后悔。”——黄轩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就读时就报名入库,2012年配型成功。
“对我来说,救人,还是不救人,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得知我和韩国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时,父亲已经到了癌症晚期,但他也支持我的决定。他说,你用陪伴我的几天时间,去为他人换来一条命,一定要去。”——崔兼明,静安区社会工作党工委工作人员,本市首例造血干细胞跨国配对成功志愿者,2008年,他的200毫升造血干细胞被运送至韩国。
“我配型成功的孩子只有5岁,和我实习时候带的孩子们一样大,我怎么能够不救他。”——刘晓薇,金山区山阳幼儿园教师,曾是上海师范大学献血志愿服务队长,献血时“顺便”入了库,大四时成功捐献。
没有豪言壮语,这些质朴的声音,来自普通的青年志愿者。采访中,“幸运”是他们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的词。青年志愿者们说,在生与死之间,在这万里挑一的缘分面前,自己不可能做出第二种选择。
改变一群人的观点
在申城造血干细胞捐献行动中,有一个“金山现象”。在金山,迄今共有21人配型成功,21人成功捐献,在全市各区县中排名第一。在这个常住人口仅70余万的远郊城区,其入库总人数则占全市库容量的4%。成功捐献者中,有办公室文员、教师、工人、私营业主和家庭主妇。他们中,有为了体重达标,吃素、运动,两个月时间减重10多公斤;有从不喜荤腥的年轻妈妈为了一名25岁大男孩的期盼,每天逼自己喝着猪蹄汤增肥。他们揭示了“金山现象”的奥秘——善举,不仅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更能改变一群人的观点。
毛俊是上海石化烯烃事业部的一名安全监督员。“说起来很有意思,老早,有同事要去报名捐骨髓,还被我骂了一顿,后来,我才知道不是抽骨髓,而是通过献血就能救人家命。”毛俊告诉记者,一次家人住院,在医院陪护时,他看到很多白血病人由于无法获得匹配血样不得不放弃治疗,他深有感触,更坚定了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决心。2005年入库,2010年他被通知和一名17岁少年配型成功。当时,41岁的他在捐献者中算是“高龄”了,而要求入院那天恰巧是未婚妻的生日,更巧的是,两人还选定了那天登记结婚。得知毛俊的义举,区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提前上班,两人一大早登记注册后,便急匆匆赶往医院。“三喜临门”,毛俊的生命中从此留下难忘的一天。被丈夫的精神感动,妻子怀孕3个月时,也入库留档。
“现在,我们幼儿园所有符合条件的17名老师,都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刘晓薇说,是孩子们活泼健康的笑脸,让柔弱的女生,也有了力量。
捐干细胞仅是抽血
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有没有伤害?当被问及这个问题,捐献志愿者、“75后”年轻妈妈冯琳总要笑着说起自己的故事。
学习医科的冯琳早在2000年就入了库,并成为志愿者俱乐部的一员,赴各企事业单位和高校动员宣讲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在一次次活动中,志愿者“小伙伴”变成了丈夫,两人还收获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做善事,似乎自己的生命也会有幸运降临。”冯琳笑言。
2014年,她和一名18个月大的小女孩配型成功。为了促进肝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每名捐献者在正式采样前,需要去医院注入集落刺激因子,由于白细胞短期内急速增加,捐献者会浑身酸疼难受。为了支持妈妈,读三年级的小男子汉陪着妈妈去医院打针。令冯琳意外的是,下车时,出租车司机坚持不肯收钱。原来,一路上,他听到了母子间的聊天,“我也要像你一样,义务奉献一回。”
“我们要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善良的,不愿意加入资料库,更多的是出于不了解而害怕。”冯琳说,他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更多人消除误解。加入的人多了,生命的希望才越大。
“捐干细胞早已不是抽骨髓,而是抽血。”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高解春解释,捐献时,配型成功的志愿者在手臂静脉处采集,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富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浆,其他血液成分自动回输捐献者体内,不会损害身体健康。
【 微信可报名 】
从今年起,市红十字会开通了“上海造血干细胞捐献”微信公众号,市民除了去献血屋抽取6毫升静脉血采样,也可根据微信页面提示,采集口腔黏膜完成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