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选址海淀区西玉河,规划建筑面积约12.5万平方米,主要将承担文物修复、展览及参观分流功能。据了解,故宫馆藏文物达180万件,受空间限制,每年只有约1万件文物得以在紫金城展出。北院区建成后将集中举办主题展览,同时把文物修复的传统技艺,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技能展示给观众。单霁翔介绍,北院区建成以后,将转移腾退故宫博物院被占用的古建筑、拆除临时建筑,全面恢复故宫的本来面貌。
单霁翔表示,目前的博物馆设计中,多有拼凑或抄袭,导致很多博物馆面目雷同,没有特色。单霁翔期望北院区建筑既能体现故宫500年文化底蕴,也符合90年开放的博物馆性质,具有独特的气质,“我们拒绝奇、特、怪、洋的设计!”
目前,故宫已内设展厅,展出5个方案的沙盘模型和多角度示意图,展厅内设置了观众意见箱,观众可现场填写意见表,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表达意见,地址为gugong@dpm.org.cn。
故宫北院区主体建筑设计候选方案看点
方案一:漫步红墙
领衔设计: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 崔愷
整个建筑由东西两个方城分成三个展示部分,并通过一条贯穿建筑东西的红墙甬道串连。观众由东侧方城进入中部一层的基本陈列展区,沿红墙甬道顺序参观并到达西侧方城,继续向前参观建筑西翼一二层的临时展区,同时也可下到地下一层观看文物修复展览。
方案二:绿色轴线
领衔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张宇
建筑的线性格局将场地有机地划分为南北序列,南面临水、北面叠山,呼应中国传统“堪舆”理论的理想布局。将主要展览基本陈列置于中轴上,并以拾级而上的体验强化中央的仪式性。主体建筑建构形式借鉴中国古典宫殿建筑三段式原则:墙身、屋顶、台阶。
方案三:城墙公园
领衔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庄惟敏
以现代的手法打造出故宫的当代“别苑”。特别是一条贯通全部展区的公共服务廊道,具有绝佳的景观和怡人的室内环境,可以举行各类临时展览和文化活动;游客可在参观结束后上至廊道上方的“城墙公园”,眺望西山和北京城区,别有一番趣味。
方案四:“空中”博物馆
领衔设计: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梅洪元
建筑将采用底层架空的形态构成方式,以故宫博物院传统院落形制为原型,呈“回”字形临水面铺陈展开。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封闭的格局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用房位于主体建筑东侧。主体建筑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如此一座“空中”博物馆,为游人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空间。
方案五:立体画卷
领衔设计:“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 孟建民
采用虚实并济、阴阳合抱的风水格局。中央为游客服务大厅和数字故宫,东侧布置临时展厅,西侧设置基本展厅和文物修复研究中心。水平延伸的展厅层层展开,人们在其中或踱步观赏或沉思静品。步移而景易,不知不觉流连于历史画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