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剧协带来“舞蹈日”
“国际舞蹈日”是由国际戏剧协会舞蹈委员会创立于1982年,以此来纪念现代芭蕾之父让·乔治·诺维尔(1727-1810)。每年这一天,会选出一位世界杰出舞蹈家为这一节日撰写献辞,并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球广泛传播。今年,巴黎与西班牙两家顶尖剧院的合作艺术家、弗拉门戈创新舞蹈家伊斯拉埃尔·加尔万撰写的致辞首次以中文朗读。由国际剧协与上戏共同主办的“国际舞蹈日盛典”还邀请到西班牙马德里芭蕾舞团、莫西亚(Murcia’s)芭蕾舞团,以及上戏舞蹈学院舞蹈队等呈现东西舞蹈艺术的各自魅力。
“国际舞蹈日”是随着国际剧协办公点常驻上戏之后,首次在沪举办的。国际剧协总会长、总干事托比亚斯·比昂科尼在上戏透露了为何把办公地点搬来上海,“2年前在上戏参加世界戏剧学院院长会议的时候,说起想搬家。此时有人建议,为何不考虑上海呢?”再者,他觉得上海既有国际大都市的风格,也不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仅从中餐就看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而中国独有的传统戏曲、曲艺、杂技等历来令外国人大开眼界、自愧不如。因此,他追加道:“上海,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很多。”
上海之春“舞蹁跹”
上海之春近年来开始纳入日趋蓬勃的舞蹈艺术,不仅是因为舞蹈本身的发展不容小觑,其与乐器的“对话”、民俗的交融等“跨界”探索也愈发值得关注。在今年的舞蹈板块里,除了“国际舞蹈日”之外,还有7台风格迥异的作品轮番上演。
著名戏曲编剧罗怀臻为上海歌舞团创作的舞剧《朱鹮》,通过朱鹮这一绝美舞种的复苏,体现了当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主题。《乐·影——大提琴与芭蕾的对话》,是一台芭蕾与音乐协作的演出。上芭的舞者将通过肢体语言呈现出大提琴的质感,呈现出音乐与舞蹈、听觉与视觉的共融。上戏舞蹈学院推出的“实验剧场”西藏舞舞蹈诗《源》,将传递出平静、谦和的心境。原创芭蕾舞剧《花样年华》则会呈现出老上海风情的视听元素。同样也属原创的民族舞剧《奔月》,以创新手法演绎了传统故事,以及其中暗含的民族精神。本报记者 朱光 摄影 胡晓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