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坛在本届兰亭奖的成绩非常亮眼,是自“兰亭奖”设立以来得奖层次最高、得奖人数最多的一次,然而,面对祝贺,获奖归来的刘一闻却怀隐忧,他向记者指出,国家大奖中上海青年书家的普遍缺位犹如一面明镜,再一次验照出上海青年书家的实力有待充实。
上海书坛“一头红一头凉”
刘一闻分析,“兰亭奖”每三年举办一次,是中国书法的最高荣誉,能够获得兰亭奖的最高荣誉终身成就奖和艺术奖,固然可喜可贺,不过除此之外,上海书坛书法家中仅有3人进入佳作奖入展名单,另有3人分获理论奖三等奖。30席佳作奖与上海无缘,而在198席佳作奖入展名单中,上海仅占3席。
海派书法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据着辉煌的一页,大师名家辈出,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都是全国书法、绘画、篆刻界的重镇。然而,令人遗憾的断层现象无法掩盖,昔日上海书坛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上海书法家、尤其是青年书法家在近几年国家级展览中的表现并不如人意。
老龄化+书风发生转变
老龄化现象严重是上海书坛当下面临的一大困境。目前,上海的中国书协会员总数330人,其中40岁以下15人,占总数的4.5%;50岁以下53人,占总数的16.1%;而50岁以上的为277人,占总数的83.9%,中青年整体实力匮乏,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中青年对书法的兴趣、热爱却不尽如人意。
他提出,造成这种现象,还跟书风的变化有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的书风在全国有影响,那时是建立在功利的风气上,很讲究技巧,但现在欣赏的书风已经变了,上海在这一点上却没能与时俱进,它不能再代表全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过去老先生的那些高度后人都达不到了。笔墨当步时代,作书入古出新,书风需要变化,不能总是固步自封,满足于过去的成绩。
“我始终认为上海基础还是好的,而且上海作为一个经济文化都市,文人集粹,发展书法的条件还是优于其他地方。”刘一闻谈道。
不走捷径 寻找自己的钥匙
担任了兰亭奖的多届评委,刘一闻也指出,忧虑归忧虑,并不是敦促上海的青年书家走捷径博奖。参加兰亭奖角逐的书家中,不乏跟风异像,揣测评委口味,效法往届得奖的书风,如“二王”的风格、变异的汉碑风等,这些旁门歪道,反而要力争避免。
在与上海青年书法家的交往中,刘一闻发现,部分青年书法家有重数量、重尺幅的嗜好,他提到,如果有三件作品可以代表你书法的高度和水准,那么只要将这三件作品亮相即可;陆俨少、谢稚柳等诸位先生也没有醉心大尺幅书法,照样却有顶天立地的佳作传于后人。
“技法高,重要但不是关键,关键是书法观念上的认识的差距。在创作方面,年纪轻的作者中,上海没有分,说明我们确实有距离,但不能急急忙忙做几个参评的培训,就能重塑上海的书法地位。”刘一闻说。
“上海青年书法家还是要寻找自己的钥匙。”刘一闻所说的钥匙,就是风格与笔力上的突破,他认为,要这把钥匙得从深处找寻,艺术创作不是为了在朝夕之间博取眼球,对传统文艺没有足够的、深度的认识,艺术之路不可能走远。 本报记者 乐梦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