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进影院观看了3D全景声版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等待开映的心情是复杂的,把这样一出已经绝响舞台多年的梅派剧目搬上大银幕,能够抓住戏迷的审美味蕾吗?事实上,我被在剧场里看戏时从未“品尝”过的视听效果震撼了,一切疑虑烟消云散。作为一项电影工程,恢复这出梅派经典大戏,动用最好的演员,全梁上坝,并以电影表达的方式记录下来,这相比较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电视音配像”抢救工程上了一个台阶。
京剧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随着京剧观众的老龄化,“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假如在未来的某一天,只能被放在博物馆里供人缅怀,那不是太可惜了。
研究京剧的学者徐城北撰写的《梅兰芳百年祭》一书中写到这样一段文字,“梅兰芳和杨小楼1922年首演《霸王别姬》,当梅兰芳演唱那四句平淡无奇的‘南梆子’(‘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当时的观众是十分投入的,无不真诚地理解虞姬此际的千愁万绪。梅兰芳唱得自然、舒展、大方,他无需去讲究技巧,观众就已经进入了规定情景。甚至可以这样设想,梅兰芳假使在此安排一个成套唱腔,观众反倒觉得画蛇添足。同样,杨小楼的霸王,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身子没有挪动到前台去表演,只是坐在‘大座儿’后面‘干唱’。然而奇了,就这么几句干唱,硬是能把观众震撼得潸然泪下。还是这出戏,梅兰芳拿到50年代再演,台下的观众就多少带有‘捧场’的意思了,因为演霸王的杨老板早就谢世,梅兰芳也是‘看一场少一场’了。50年代演霸王的演员,每唱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没谁敢再呆在‘大座儿’后面,一般都得走到台前,边唱边舞一番,仿佛不这样加强‘力度’,就不能‘刺激’观众似的。这是京剧最大的悲哀和无奈,但仔细想来,也是最大的正常。”
读了这段文字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全本《霸王别姬》离我们这么遥远。从接受美学的理论分析,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艺术样式,都是对应着人的不同审美心理需要而产生的。最原始的艺术样式对应着人类感知最简单的需要。以后的发展,也可看成是这种审美心理需要的发展。现在提出的“电影工程”,不仅仅停在“抢救”的被动式,而是要立足未来的创新层面,这个“未来”就是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热爱我们的国剧,从而走进剧场。这也是选择利用3D/全景声这一最新电影科技来拍一部京剧电影《霸王别姬》的动因。
在3D影片中,传统京剧里“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以及在切换背景时需要降下的“二道幕”可以省略,取而代之的是将宫廷、战场、营帐等场景一步设计到位。这一符合电影特征的语言叙述,使得故事更为流畅,情节更为紧凑,而又不丢失京剧本体的艺术特质,既打通了外行进入的审美阻隔通道,又提升了戏迷观赏京剧艺术的兴奋点,这样的“移步不换形”是建立在对传统京剧的认知和敬畏,以及更加准确地把握经典的审美追求。
程砚秋先生早在1931年8月26日就说过:“我们致力皮黄的人,应当大而且硬地负起一种责任,什么责任?第一步,要使皮黄‘摩登化’,第二部要使皮黄完全成为‘摩登’的社会教育”。当年,梅兰芳、周信芳等老一辈京剧大师,都是讲究“唱皮黄的人,要走摩登路线”的艺术实践者,梅大师也是把“听戏”变化“看戏”的艺术创新者。立足京剧的传承,放眼未来的创新。利用3D/全景声这一最新电影科技来拍一部京剧《霸王别姬》,是对梅兰芳大师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