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内瓦车展满地的新能源车和概念车一样,智能化、可联网的新能源车渐变成上海车展主流。科技的注入,让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许多曾经的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未来已经触手可及。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自主车企品牌力的提升值得一提。不光是产品设计方面,在新技术层面也有一定提升。譬如本次车展哈弗H8、长安CS35、陆风X7以及江淮瑞风S3都受到广泛关注。其实,现在的自主品牌已经学会如何造车,而不是简单复制外资车企的车型产品,哈弗、长安等自主品牌的成功就是其中缩影。面对日益恶劣的销售环境,很多车企开始沉下心找寻自身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并且在战略布局上,更多地考虑到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需求。此外,自主汽车企业也已开始找寻产品与品牌营销的创新方式,纷纷响应政府与时代倡导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以期赶在市场新格局形成前,能抢占更多市场份额。目前限购引起的一线城市购车需求有所减少,购车需求将逐渐锁定在中小城市,未来自主品牌或将主宰这一重要细分市场,将构成中国未来最具潜力的消费群体。
企业的合作关系升级,以及核心技术的创新与本地化生产,成为本届车展很多车企的“主旋律”。诸如东风与PSA、广汽与菲亚特-克莱斯勒、东风与日产等车企,都已在“合资后时代”找到了更贴近市场、更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并开始展望“十三五”的发展蓝图。此外,诸如丰田、奥迪等外资车企,以及长安汽车、上汽集团等自主车企,也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找到更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核心技术路径。围绕合资升级、技术创新两个主题,一些汽车企业的战略布局可以找到蛛丝马迹。2015年上海车展为人们展现的就是一幅全新的跨国车企时局图:强势的在巩固地位,晚到的在急忙渗透,只要能够跟上中国车市的销量增长速度,就可以被称之为胜者。当然,更多的企业并不满足于现时在中国的地位,如何更好迎合中国市场成为关键。不难看出,在对待“新常态”下的中国车市发展上,汽车企业正表现出更多的冷静与严谨。 李永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