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李克强讲了三个故事,一个是前段时间被热烈讨论的“怎么证明你妈是你妈”,一个是一名劳模在报送材料阶段被要求盖8个部门的章,还有一个是台商代表反映,他在大陆营商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
这三个故事,其实讲的是一个道理,就如李克强所说:“政府一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但对一些‘不该管的事’,手却‘伸得特别长’!”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转变政府职能,激发社会的创新活力,离不开进一步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的好处,不用一一赘述。去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不减反增,简政放权就在其中起到了支撑作用。前文的那三个故事,说明简政放权还远远没到松口气的时候。虽然我们往往用数字来体现简政放权的成果,但检验简政放权的成效,不仅要看数量,看取消和下放了多少权力,而且要看质量,看是不是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水平,有助于释放民间的活力。
简政放权的质量,一要看放掉的权力有多少含金量。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动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是不行的。简政放权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割肉”在所难免,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糊弄了事、玩数字游戏的现象,显然是不能被容忍的。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彻底堵住这个“偏门”。非行政许可审批是一些政府机构扩张权力的“捷径”,被称为“制度后门”和“灰色地带”,导致巨大的寻租空间。把有必要存在的非行政许可审批变成行政许可审批,把不必要的取消,并从此堵上这个“偏门”,就是实实在在地给政府划下了权力界限。
要保证简政放权的质量,二要看权力是“一放了之”,还是有完善的衔接配套措施。比如在一些地方,建筑企业承包工程的备案权限从市一级下放到县一级,结果,本来企业只要到市里备案,就能在全市所有县区接活,现在却要一个县一个县地去登记备案。一个“大婆婆”放手,十个“小婆婆”伸手,权力是下放了,却让企业办事更不方便。又如,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之后,有的事就没人管了,留下的监管空白、服务缺位,自然引来怨声载道。虽然简政放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但该做的衔接工作绝不能拖延懈怠。
最关键的,还是看简政放权能不能真正使政府转变职能,从重管理轻服务回归到服务本位上。这种转变和回归,应当贯穿在简政放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简政放权的阶段性成效和最终效果上。观念的更新、制度的构架,包括那一张张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都不能离开政府的服务定位。而政府的服务质量有没有提高,离不开社会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