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瓶颈”
影响中国经理人成长
“十年后,管理人才在哪里?这个问题很现实。”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刘钢人才的定义是:能跟上时代,开放心态,还能迅速更新换代。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一带一路”效应正逐渐显现出来。权威数据显示,在世界主要跨国公司中,61%已经在中国设立了至少一个研发中心。然而,世界经济论坛2013全球人力资本排名中,中国仅列43位。
中国的人才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但国际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遭遇一些发展的瓶颈。贝卡尔特亚洲执行委员会成员Bernard告诉记者,35岁以下的中国人比较愿意到其他国家学习新东西,而35岁以上的中国人可能因为家庭、孩子的原因,不太愿意出国工作。
“35岁瓶颈”不仅影响中国经理人的成长,还成为公司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Bernard表示,贝卡尔特公司通过“全球委托”、“国际外派”等方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它过半的职员在过去的18个月里都曾有新的工作,从而不断掌握新技能。目前,该公司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经理人是中国人,但在资深经理人中,中国人仅占2%。
因此,该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更多中国的年轻职业经理人走向世界。
工业4.0时代
人才培养要求“高效”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效率最大化”成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市场需求也因此显得愈发重要。化工企业阿科玛集团是当下人力资源市场导向的最好例证。据人力资源总监叶诚为介绍,偌大一个工厂,“总共只有78人,生产人员43人,每一班操作人员最少只要2人。”
他认为,工业4.0的核心是信息物理系统,其特点可概括为“三大智能”,即“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他们所需要的人才,要“能人机互动,能给出指令,能接收反馈”。叶诚为笑称,“这是从‘蓝领’到‘灰领’的转型。”
工业4.0的背景之下,工厂所需要的人才“数量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高。”
“在高端知识性企业中,每一个人都要产生自己的价值。创新是要求每一个人共同去做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上海易邦教育的顾问李丹做了一个形象的类比,“火车为什么慢?因为绿皮火车只有一个头在跑,其他车厢都是负担。那高铁为什么快?因为每一节车厢都产生动力。”
记者 杨玉红 实习记者 钱威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