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四学生孙梦涛,成绩多次排名全专业第一,大学狂揽65本证书,摞起来足有1.3米高。如此“证书等身”的“学霸”兼“证霸”,最近两个月投了50多份简历,却统统石沉大海,一次面试通知也没收到。
在当地媒体的描述中,小孙不但成绩优异,而且热衷公益,在校内发起成立志愿者协会,任志愿服务队队长;他还去企业实习,当过董事长助理;自筹资金办过传媒教育公司……
成绩好,证书多,有爱心,还是学生干部,为啥找不到工作?采访小孙的记者分析认为,怪学校不好,并抛出两条理由:第一,小孙有个学长,本科也遇类似苦恼,考研转读名校,投简历百发百中,一路升职加薪。第二,小孙的能力分明很强,所以问题出在客观条件上。于是,报道标题就成了《65个证书敌不过名校普通毕业生》。
逻辑有些混乱。先看第一条,仅举个别无名无姓的特例,说服力不够。重点看第二条,“能力”一词,内涵丰富,难以量化。成绩和证书,可证明他有较高的应试水平和学习能力;社会活动经历丰富,说明他有不错的沟通能力和领袖才能。但具备这些“能力”,美差就会自动找上门吗?
求职时,能力和学校名气,哪个更重要?当然能力重要。那他为啥苦恼?能力还不够呗。看看他的丰富阅历:多次参与志愿服务;在企业实习表现不错,转而全力复习考研;没考上,去年底自创公司;到今年3月,又感觉欠缺创业经验,打算再去找工作。他开始投简历时,已是招聘季的尾声。
这是不少年轻人的通病——大学里狠拼成绩、怒刷经验,四处出击,却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最想要什么,结果抱着一堆证书,依旧一脸茫然。
至于那65本证书,含金量恐怕也有限。英语、计算机或普通话等级证书,和精算师、同声传译或注册会计师等专业证书,有天壤之别。即便考到了“牛证”,若缺乏自我了解和职业规划,照样英雄无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