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制造领域,听起来艰涩、枯燥,不够有噱头,一旦搭上互联网快车,会变成什么模样?“我们不要那种唾沫满天飞的炫酷词语,其实我国很早就开始尝试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了,但不知道为什么,真正愿意做、能做的企业却没几个。”陈俊看来,智能制造需要的是懂得硬件生产规律、踏踏实实深入工厂车间开展最基础改变的人。
工厂里,到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容。“我1982年的,已经算是团队里的‘老同志’了,大部分都是85后、90后。很多段子说80后上学扩招、就业难、高房价什么的,我倒觉得对创业来说,80后赶上了最好的时代。”现在企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智能制造布局在全国铺开,今年产值有望达到2.5亿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芮明杰教授认为,“工业4.0”描绘了未来智能互联物联生产制造系统的可能,这对上海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上海首先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仅是出成果、论文和专利,而且要出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化成果。其次,上海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等领域需要领军企业。上海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重镇、长三角经济带的龙头,要在本轮新技术革命与新工业革命中顺势而为,尤其要在“工业4.0”方面创新领先,抓住机遇,实现超越。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