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现“红色标记”
北到新闸路,南至巨鹿路,长约一公里的陕西北路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已有整整两年,这里汇集了21处历史文化遗迹,有的聚集过历史风云人物,有的居住过名流学者、洋商富贾,有的还是经典的近代优秀建筑,是全国和上海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昨天来到陕西北路,发现这条历史文化名街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恒隆广场东北角的草坪上,最近出现了一块大石碑,上书“上海大学遗址”,石碑上有铜质浮雕,碑文记载:上世纪20年代,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沈雁冰、陈望道等革命人士在此任教,李大钊、章太炎等在此演讲,这所“红色学府”培养过大量革命干部,包括原国家主席杨尚昆等。恒隆广场另一侧新石碑上,刻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遗址”,上面写着:1927年八七会议后,周恩来、邓小平等曾在此代表中央向各地发出指示,指挥中国革命。路人目睹新石碑才恍然大悟,恒隆广场这座如今的“时尚高地”,当年曾酝酿过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风云。
文化氛围浓郁
上海市政协曾连续三年有提案关注陕西北路,呼吁沿街清除和减少商业广告,增设历史文化遗迹的标识,如今,提案终获积极回应。
据静安区文化局文史馆副馆长钱玮介绍,两年前,陕西北路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街后,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日渐浓郁。过去,陕西北路沿街有十五六家增高鞋店,与这里历史文化氛围显得格格不入,而如今仅剩下了三家,大多店铺成了中外游人聚集的咖啡馆、茶馆、品酒坊、西餐店,人气很旺。据悉,这条历史文化名街的商业业态正在积极调整中,一些老字号、老品牌将入驻,老上海风情正日益凸显。
记者看到,美式、西班牙、泰国等餐饮店已陆续在此开张,各种肤色的“老外”们更爱在此扎堆。在马勒公寓这幢有着北欧建筑风格的城堡式私人花园别墅内,人们一边在草坪上品尝咖啡和西点,一边观赏这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陕西北路456号人行道旁,专门设置了在此留下印记的名人的“名人椅”,厚重的文化内涵无疑为这里的休闲消费注入了特有的历史情怀。
遗憾另有补偿
陕西北路上的历史文化氛围正在悄然变浓,建成于1914年的这条马路承载着上海百年发展的历史文化记忆。去年6月19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条例第37条规定,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具备开放条件的,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对公众开放。在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命名日,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
遗憾的是,这里更多的历史文化遗址目前还不能对外开放,有的甚至大门紧闭。这些遗址有的现为机关单位,有的现为学校民居,有的转为商用。对此,静安区文化局只能选择在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北外侧的600号另设一个展示咨询中心作为补偿,让人们在无法直接走近这些历史遗址的情况下,在此通过看图片、翻资料、观影像等方式,了解陕西北路的这些历史文化景点。通过“静安文化博物馆”实现网络“虚拟游”的点击量已达10余万次。
本报记者 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