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
第二步:到2035年,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十大重点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五项重大工程
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
本报讯 (记者 叶薇)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昨天正式公布,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是第一阶段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布局重点产业
工信部部长苗圩说,到2025年,我国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规模占整个世界制造业20%左右的份额,但创新力不足,仍处在“大而不强”的位置。对此,《中国制造2025》提出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等九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明确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等五项重大工程。
从规划看出,未来中国制造将重点发展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
这十大领域,上海都有布局,且发展态势迅猛。比如,在海工装备方面,上海有深海系列半潜式钻井平台、浮式钻井生产储油装置、特大型海上回转浮吊、浅海自升式钻井平台等;而随着大飞机项目的带动,上海航空航天装备的发展也将更上台阶。
主攻智能制造
苗圩说,《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他认为,所谓智能制造就是要研发出一批具有智能化的产品,比如现有的工业机器人,严格来说它还只是一种程序控制装备,并没有智能化,而只有加入人工智能的元素,才能算是智能化,才能实现人机交流、信息共享。
“机器人发展到今天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候,机器人拥有人类的感知和思维、应用到更多领域,成为现代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松机器人副董事长兼总裁曲道奎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有望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博泰集团创始人应宜伦认为,《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把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领域,深感振奋。“博泰就是典型的智能制造,我们造的智能汽车就是一个有感知能力,能人机对话的机器人。”在他看来,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离我们的生活已不远。“智能汽车会根据温度、环境变换颜色;每次出发前会自检;当你手握在方向盘,心跳、血压等体征数据迅速传到健康中心,他会提醒你附近有哪些医院,周边有哪些素食馆;他还会通过眼球、声纹、语音等捕捉技术,分析你的情绪,这样的车是人类的好伴侣,我们2018年就能实现量产。”
随着智能制造的普及,对消费者来说,个性化商品将越来越多,产品品质更稳定。尤其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将给市民生活带来本质改变。
《中国制造2025》关键词
● 绿色制造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全面推进钢铁、有色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在《中国制造2025》中,“绿色”散布其间,成为贯穿全文的主色调。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能源消耗42.6亿吨标准煤,约70%是工业消耗;万美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69立方米,远高于日本的88立方米、韩国的55立方米。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绿色发展。
● 中国质量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亟须突破质量瓶颈。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看来,中国在一些关键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系统上,质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改变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状况,必须从质量入手。
● 中国品牌
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又一个重要目标。目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中90%以上是贴牌产品。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价格约10美元,在中国离岸价格仅2美元。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低端,辛辛苦苦“为人做嫁衣”。“中国制造”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际名牌。 据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