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越剧院建院60周年,剧院没有策划庆典活动,而是推出了一个贯穿全年的演出计划,越剧嘉年华是重头戏。此次越剧嘉年华邀请了浙江越剧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南京市越剧团等12家越剧院团带来32台大戏和折子戏,集中在短短一个月中上演。在这32台戏中既有《何文秀》《三看御妹》《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的传统戏,也有《春琴传》《牡丹亭》《鹿鼎记》等新编剧目,据介绍其中大约有一半左右近年来没有来沪演出过。
上海是越剧的发祥地,也是各戏曲剧种的“戏码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成了各剧种名角儿十分重视的演出市场,不少剧种都有类似要在上海唱红了才叫真的红的说法。虽然这些年戏曲演出市场不太景气,但上海的演出市场却一直以规范著称。不久前越剧《甄嬛》的20场驻场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也可以说是对上海越剧演出市场的一次试水。而此次越剧嘉年华的规模更是大于《甄嬛》。李莉表示,之所以要牵头主办这次越剧嘉年华,主要是想把越剧演出市场的影响力做大。
在短短一月内集中30多场越剧演出,上海的演出市场能否“消化”?这次越剧嘉年华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上海越剧院和演出运营商承担所有的场租费,而各剧团的演出票房则与上海的主办方进行分成拆账,李莉表示,如果票房好的话,上越作为主办方不仅不会亏本还能有所盈余。也正是这种坚持市场运作的做法,这次越剧嘉年华的参演剧目都是各院团精挑细选出来的。十多家院团的剧目集中上演,虽然没有评奖,但市场竞争却客观存在,因而各院团对于“备战”这次上海越剧嘉年华也颇为重视,不少院团目前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