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9: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丽君:漂泊者的荣耀与孤独(1)
王鸿谅
■ 年轻时的邓丽君
  ◆ 王鸿谅

  很少有哪个歌手像邓丽君这样,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用一只手就能把有影响力的歌手数清的华语歌坛,而其他人的影响都是阶段性的,唯有邓丽君的影响是持久的。邓丽君的歌是中华文化里生长出来的声音。商业可以打造流行,时代才能铸就传奇。

  邓丽君是传奇。她的浅吟低唱,不只是一代人的流行音乐启蒙,也是一代人的心灵慰藉。“邓丽君这三个字,拥有开启陌生人心灵的法力。”《邓丽君之梦》的传记作者平野久美子在书中感慨,“之所以能够采访到老华侨的辛酸往事,之所以能够知道远渡重洋赴海外淘金的年轻人心中的梦,开场白完全是她的歌。”

  对于已经把她的歌声与自己的人生紧密纠缠的那一代人,缅怀是一种本能,是不会被时光冲淡的内心恒久的暖意。他们并不需要真正了解邓丽君,他们反复追忆的,其实是自己的人生。可是,对于在日益丰富多元的流行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的和更年轻的一代,对于已经符号化的传奇,情感的建立却需要从真正的理解开始——邓丽君是谁?她何以成为传奇?

  “外省人”歌星

  如果要寻访邓丽君,需要准备一张世界地图。她生于中国宝岛台湾,葬于台湾,但成名之后可以自己做主的时光,绝大部分却都不在台湾。香港地区、日本、美国、新加坡、英国、法国、泰国,这些地区和国家,都有她的工作和生活轨迹,都埋藏着她快乐或者不快乐的记忆。这些或长或短的异乡时光,就像硬币的两面,她是实至名归的国际化歌者,却也是始终漂泊的异乡过客。

  过客的命运,好像从一开始已经定下基调。1949年是很多人命运的分水岭,邓丽君的父母也不例外。1953年在台北云林县龙岩村出生的邓丽君,本名邓丽筠,从一开始,就是“外省人”的后代。她排行第四,是家中五个孩子里唯一的女孩。跟父母屡次搬家,在“眷村”长大,这是台湾当时专门给军队眷属或退伍军人居住而建的居住区,也是“外省人”部落。

  歌唱是邓丽君的天赋,也很快成为邓家贴补家用的一种谋生手段。1959年,6岁的邓丽君就开始跟随台湾空军“九三”康乐队四处演出,演唱各地民歌小调与黄梅戏。这是“外省人”的思乡抚慰,也随着台湾当局推行的“国语文化”变革,成为新的本土文化。比起深受日本影响的台语歌曲,国语歌曲承袭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歌曲、传统地方戏以及中国大陆各个地方的民谣。当时,演唱国语歌曲的少女歌星们,和邓丽君一样,几乎全都是军方人士的眷村子弟,国语标准,家境清贫。

  邓丽君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是1963年“中华电台”举办的黄梅调歌唱比赛,当时李翰祥导演的黄梅调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大热,邓丽君以一首《访英台》反串梁山伯的唱段荣获冠军。她因此有机会参加1966年正声公司的第一期歌星培训班,为期3个月,第一次正式接受系统的训练,得到了台湾早期的流行音乐人、作曲家翁清溪的指导。接下来,她继续参加比赛,以《采红菱》获得台湾金马奖唱片公司举办的歌唱比赛冠军,签约中视,用艺名邓丽君正式出道,年仅13岁。

  因为演出与学业的冲突,第二年,邓丽君就休学了。在接受传记作者平野久美子采访的时候,邓丽君回忆过童年,她并不觉得小小年纪就出来专职唱歌是一种苦难。她说:“不是大人要我唱歌,而是我自己想唱的,刚开始时参加国小才艺表演,后来还参加当时广播节目办的歌唱比赛,那时候广播节目是在学校操场录音,我因为很喜欢唱歌,所以唱得非常卖力。而且当时的我非常可爱。”“我很喜欢唱歌,所以我只是为自己在唱歌而已,即使没有奖金,只要能唱歌,我就非常高兴了。”

  1967年9月,邓丽君签约台湾宇宙唱片,发行了生平第一张专辑唱片,《邓丽君之歌第1集——凤阳花鼓》,这个系列连续出了19张。这些专辑里的歌曲,大多是改编翻唱中国各地民歌,或是20世纪三十四年代的所谓“时代歌曲”,例如《凤阳花鼓》、《小放牛》、《踏雪寻梅》、《桃花江》等。前三张唱片,邓丽君都是唱别人的歌,直到第四张唱片,她才终于有了第一首属于自己的新歌:《晶晶》。这也是台湾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晶晶》的主题歌。由著名音乐人左宏元作曲,他更为人熟知的,是笔名古月。唱片大受欢迎,风行到要排队才能买到。

  在早期的台湾国语流行歌手里,少女邓丽君迅速走红的原因,被喜爱她的研究者归结为三点:“卓越的歌唱实力、温婉的容貌,和蔼可亲的个性。”这些特质终其一生,未曾改变。香港电台的资深制作人张文新后来评价说:“邓丽君之所以获得这么多人喜爱,可能就是因为她的性格和声音毫无攻击性,任何人都可以接近。”

  自从被发掘出歌唱天赋之后,邓丽君似乎就在马不停蹄地歌唱着。

  小学参加康乐队时期,学校大概下午4点放学,补习到晚上6点,然后她要去康乐队表演,回家是深夜11点,第二天早上5点起来做功课,7点去上学。签约中视时期,她在中视“每周一星”的电视音乐节目里,每周固定表演一次,其他时间就在歌厅里献唱。邓丽君的另一位传记作者有田芳生考证:“虽然上节目收入少,但是歌厅的收入多。”“邓家每天摆摊的月收入大概2000元,而邓丽君每月的收入是6000元或8000元。”“台北的夜巴黎歌厅,一场90分钟的表演,大概有15位歌星演唱,邓丽君在这里创下了连唱70天的惊人纪录。”

  等到唱片走红,邓丽君的舞台,终于跨出了台湾岛。香港是她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当宇宙唱片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之后,邓丽君就跟香港的乐风唱片公司签约了,时间是1971年12月。这家公司原本是以马来西亚为据点,在新加坡和港台地区都有分公司,她的发展重心,从小小的台湾岛,转向了更广阔的东南亚华人市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不屈的上海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文化新闻
   第A22版:文化新闻
   第A23版:文化新闻
   第A24版:专版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财经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生态上海
   第A31版:上海新城区
   第A32版:广告
   第A33版:新民健康
   第A3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3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6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A37版:夜光杯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阅读/连载
   第A40版:大购网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热点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教育/移民招聘
   第B12版:招生移民/新民教育
邓丽君:漂泊者的荣耀与孤独(1)
醉金花
还没长大就老了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39邓丽君:漂泊者的荣耀与孤独(1) 2015-05-20 2 2015年05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