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不要“一评定终身”
姚丽萍
  近年来,不可移动文物如何保护已是社会热点话题。其实,依照去年10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也不能“一评定终身”,5年内或升或降,都要看文物本身价值的变迁。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显示,本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422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3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3786处。其中,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266处,数量之多,类型之广,居全国前列。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着新挑战。其中,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力度不够,部分建筑项目忽视对文物古迹及周围历史环境的保护,出现不可移动文物被损毁、破坏的情况。同时,一些文物保护点历史文化价值降低或丧失,却又无法撤销原有的评级,成了动也不是,不动也不是的“烫手山芋”。

  如此困境如何破解?《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给出的一种思路是:文物定级也要讲究科学性,不可移动文物的定级和评估,不妨细化核定公布的具体程序,补充增加征询相关部门意见、专家论证和公示征求社会意见。

  目前,作为国家大法的《文物保护法》,仅仅规定了不可移动文物的定级,对于定级后的评估、调整存在制度空白。上海地方立法对不可移动文物的评估制度作出“创制性”规定,要求市和区县文物行政部门每5年对已定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进行评估。经评估,历史文化价值提升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可以升级为市级、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历史文化价值降低或丧失,经过市、区县政府批准后,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降级或者撤销,文物保护点由市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后可以撤销。

  一种预期是:定期评估制度,以及相应的升级、降级或者撤销措施,改变了文物定级后就一成不变的固定做法,有助于提高文物保护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本报记者  姚丽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记忆中的抗战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新民资讯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化新闻
   第A18版:文化新闻
   第A19版:文化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5版:新民法谭
   第A26版:新民法谭
   第A27版:新民法谭
   第A28版:申城社区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城里城外
   第B04版:百姓金融/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06版:自贸之窗/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8版:彩票世界/金融城
   第B09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大购网专版
   第B12版:股市大势/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公司探营/金市汇市
   第B14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B15版:家装专版
   第B16版:家装之窗
烙刻城市记忆 风貌区何去何从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不要“一评定终身”
二级旧里也不能“一刀切”
新民晚报焦点A04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不要“一评定终身” 2015-05-22 2 2015年05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