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忆的年代》讲述的都是普通人,甚至是底层最无助的人们的生活。你很难想象在发达社会的那些灰色的角落里,有些人生活很不如意。失忆者、病痛缠身的老妇、小小的泥瓦匠、背叛者、被谋杀的首相……这些人物来自社会各个阶层,都无一例外生活得一团糟。埃斯普马克把目光投向他们,或者去审视、描摹、刻画他们的生活。在那些断续而又空灵的叙述中,那些人物的存在逻辑和细节都非常逼真,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这些底层人的性格、心理和精神面貌。
如果认为埃斯普马克只是行进在纯粹小说艺术的玄虚空间那就错了,他是一位语言大师,但他更为关切的是瑞典和欧洲的现实,他关切的小人物是放在他对如今的欧洲文明、现代欧洲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政策的背景下来思考。这部薄薄的小说,却在思考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忠诚”问题,实则是信仰、信念、组织、权力、个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历经时代的变故,“忠诚”是如何发生演变,人们的信仰,个人与权力的关系又是如何变质的,这部作品无须去展示欧洲或瑞典的社会主义运动史,但却直击其最核心的难题。其实不难看出,作者应该是左翼思想氛围中的人,但他的反思和自我检讨却无比锐利和不留余地。
《忠诚》的现实感强,叙述却依然十分纯粹,始终控制在简洁明晰,凝炼纯净的语言氛围里。如此写实却又能非常自然恰切地融合于其中,这样的笔法倒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作家体味的。小说的构思并不做结构上的大动作,一切都是叙述自然发出的,但自然抵达的叙述,却很有讲究。
埃斯普马克是诗人,他的创作以诗为主,这部小说也是流宕着浓重的诗意,不管是表达创痛、失忆,还是绝望、落寞,或者去思考时代难题,埃斯普马克的叙述都控制在一种语感和节奏中。读埃斯普马克的《失忆的年代》给我最深的感触是:它写得如此富有文学性,却又有着如此深刻的现实性;它能思考瑞典和欧洲的社会问题,却与它的纯粹叙述和语言的精致并行不悖;它写得如此精炼简洁,内涵却又能如此丰厚深远。对于中国文学来说,这部《失忆的年代》不只是奉献给中国文学爱好者的小说,也是值得中国作家好好阅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