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谷一飞 媒体人,先后任职上海市广电局、上海文广集团;长期跟踪报道文艺院团,发表了众多文艺评论。
莫里哀、大仲马、司汤达笔下的喜剧、悲剧、历史剧,源自萨特、弗朗西斯·维贝尔、雅丝米娜·雷扎的思想剧、哲理剧、实验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观众早早就开始了一段段追剧之旅——且看法国戏剧巨匠们如何展开非凡的想象和构思,设计精彩剧情和对话,在舞台上生动演绎一幕幕人间悲喜剧。
这些剧目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独特思考,不仅让远在万里之外的沪上观众对具有四百年历史的法兰西戏剧感同身受,而接地气的本土化海派风格再度创作,每每让同一部经典经过不同文化的碰撞锻造出不同寻常的深刻内涵,从而在中国舞台上迸发全新的艺术魅力。
一
上海青年话剧团1980年1月在解放剧场公演了莫里哀代表剧目《吝啬鬼》,作品呈现了无处不在的辛辣讽刺、环环相扣的矛盾冲突,以及恶有恶报的团圆结局。而作为主人公哈巴贡的饰演者,主演李家耀通过台词的不断调整和表演的反复揣摩,力求把喜剧元素与悲剧气氛立体地统一在典型人物身上——作为拜金狂,他不仅有其超级“吝啬鬼”的一面,更兼具“胆怯多疑”、“虚伪好色”等多种复杂性格,因而形成与周围人之间的激烈冲突……时至今日,这个深入人心的角色依然让老观众们津津乐道。
随后的1983年9月,又一部莫里哀作品《伪君子》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二团改编演出。在导演杨村彬看来,选排这出戏主要基于多种考虑,一方面,“有计划选排一些优秀世界名剧,作为借鉴,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另一方面,“对于当时的纠正社会不正之风,喜剧是个很好的武器”。而演出效果则是摒弃过度夸张的闹剧风格,取而代之以写实手法,有节制、有层次地暴露出主人公达尔弗尔的龌龊内核,让观众在笑声中判明是非曲折,“在对达尔弗尔的嘲笑和憎恶中,获得了意外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
与前两部剧目由全华班担纲创作不同,1985年7月上演的《三剑客》则是由中法混编团队共同完成——24位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担任全部40余个角色,法国马赛国家剧院院长、著名导演马赛尔·马雷夏尔出任总导演,同时,还邀请法国著名击剑师拉乌尔·皮耶尔担任击剑设计……十多个星期的艰苦创排中,演员被要求面向台下表演,时时让“观众看到你的眼睛”;接近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产生似舞非舞的效果;舞美设计堪称精妙绝伦,在有限空间内“无中生有”扩展出十二个表演区域。如此充满现代手法的古典剧目,以及“时刻想到观众”之创作宗旨,理所当然赢得观众满堂喝彩。据《新民晚报》的报道,“连日电视转播国际足球邀请赛实况,瑞金剧场门口依然有观众在等候退票。观众席中,青年居多……”
二
新世纪前后,社会思想和文化样态的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愈发突出,与之紧密相联,以中青年群体为主的上海话剧观众在传统经典作品观摩之外,对于国外当代戏剧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欣赏到更多类别的戏剧风格样式。
在此背景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2001年11月推出的《艺术》中文版可谓恰到好处。出自法国女作家雅丝米娜·雷扎笔下的这部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了由于一幅油画的价值讨论,导致三个男人多年友谊所发生的变故。让人称道的是,即使每场演出具有多达150次的笑声,这更应定义为一部喜剧外表下的哲理作品,即借助主人公们的大量独白和对话,见微知著地放大了现实人际关系中常见的正反观点对立,以及左右逢源的第三方意见,以此促进观者反思在多元价值体系下的处事标准和待人之道。
中文版《艺术》的一演再演票房始终火爆,也引发了业界解构《艺术》奥秘的热情,“现代人的心灵药方”等词眼频现于报端,《人民日报》曾刊发文章,评价该剧“是竖在我们现代生活面前的一面洁白画布,每个人在当中不仅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也领略到了单纯的力量。”而这也正是制作方费劲周折寻找剧本投入创排的初衷所在——用不断提升的“剧场温度”,让观众不仅在这里得到娱乐休憩,更能感悟来自笑声背后的深刻内涵。
相似的观后反馈来自2011年6月上演的黑色幽默剧《杀戮之神》,同样来自雅丝米娜·雷扎剧本改编作品,同样充满思辨的呈现以及海量的台词,只不过这次是将聚焦目标对准了所谓社会中产阶级,两对温文尔雅的夫妻却由于观点分歧而彼此谩骂乃至大打出手,彻底撕下各自的文明面具……这些舞台人物“穿着西装进来,光着身子出去”的性格突变,不禁让观者反思是否自己也患有同样的“文明人通病”。
2006年至2007年,随着《欢乐复活节》《超级笨蛋》《红与黑》的轮番上演,“两年三剧”的紧密节奏让申城舞台刮起一阵法国戏剧小热潮。这其中,2006年4月上演的《欢乐复活节》较之过往的艺术类喜剧,更多体现了商业化喜剧的生活气息和世俗智慧,台词的幽默、小人物的刻画、结构的精妙、轻快的音乐,让这部作品由于典型法国喜剧元素的一应俱全而颇受欢迎。
翌年7月和8月,《超级笨蛋》《红与黑》先后登陆申城。凭借 “法式喜感+中式幽默”的巧妙嫁接,以及台词的“笑”果连连,《超级笨蛋》成功走出上海,展开在全国的巡演;而《红与黑》则对原著做了大胆取舍——在情节和主题上,弱化主人公的阴谋、野心和伪善等“黑色”层面,与此同时,以浓烈极致的表现手法,着重突显于连“成功奋斗+情感起伏”的“红色”层面,由此引发当代白领群体的现实联想和广泛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作品风格截然不同,但两剧不约而同在演出阵容上邀请演艺明星加盟:前者主打以相声起家的大山和以小品闻名的郭冬临之跨国组合,后者则推出知名演员李宗翰和“好男儿”王传君、张晓晨的型男路线。这样的阵容着实吸引了来自外界的关注,以完全中国化的大山为代表,其本身就是中西文化交融的范例,加之出色的舞台表演,这些明星的跨界可谓为剧目添彩不少。
作为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在1944年创作了独幕话剧《禁闭》,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既相互依存又互相倾轧的矛盾关系,“他人即地狱”这句名言就源出于此。该剧曾于1998年首度搬上舞台,就此成为沪上小剧场奠基之作。时隔多年后的2013年3月,《禁闭》再度亮相公演,与上一版不同的是,此次特别加入关于剧中人物经历的具象化演出,意在帮助观众通过角色的经历再现感知他们的个性,从而读懂萨特及其哲学主张。
如此深奥的严肃剧目,票房却是出人意料的火爆,在正常场次之外还进行了加演场。这也足以证明经过多年培育和积淀,本地话剧观众的审美品味正在逐步从娱乐化向文艺化转向,他们对于剧目的选择,以及对于剧场的希冀,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休闲娱乐,而是在向着从中获得思想启迪上不断延伸。
三
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的纪念剧目,随着两国艺术家联手打造的经典喜剧《太太学堂》在今年9月首演,莫里哀作品时隔三十余年后再度回归上海舞台,也让这段奇妙追看法剧之旅穿越回到原点——既然始于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也应以此作为再度出发点。
不过,比之以往的原著再现,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却是汲取自法国电影和形象,故事背景被设置于1960年代的法国,无论是演员造型还是舞台呈现,都让人感觉身处拍电影拍摄片场……这也生动印证了莫里哀的创作主张,“戏剧应该面向广大的池座观众”,同时,他更不赞成用“规律”约束创作。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开启这段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回忆,既是一种对过往合作的纪念,亦是对未来再度融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