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砂
嘉 宾】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院长、教授
廖丽娟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王悦微
小学教师、我们1班微博博主
主持人的话▲▲
大学生穷游二百多个城市,被责“耽误学业”;成都男司机殴打女司机,女司机被“人肉”;学生为老师打伞,被质疑师德缺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获取信息和在网上发表评论都变得越来越便捷,与此同时,我们通过网络感受到了越来越多激烈的负面情绪。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也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批评他人,“匿名效应”让一些人在攻击他人时毫无顾忌。而你,也会在网上放狠话吗?
A
微博分享美文
却遭众人恶言攻击
主持人:王悦微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她的微博“我们1班”有50万粉丝。在小学生为老师撑伞的事件发生后,有媒体向王悦微约稿谈论此事的看法。作为知名博主,你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被人在网上攻击的情况?
王悦微:有过的。有一次,我在教室的黑板上抄了一篇民国的文章《惜阴》给学生们读,那篇文章写得很美,我抄写的时候也蛮用心的,所以,就用手机拍了照片发到微博上。我的本意只是想分享一篇美文给大家。可是,有一个颇有些粉丝的网络红人看到后,转发了我的这条微博,并且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我进行批评:你们这些人就爱玩小清新,动不动就怀念民国时代,你们有没有想过民国时文盲有多少?她的转发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议论,很多人在那条微博下留言骂我。诸如:“你只是个小学老师懂什么,我读《古文观止》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干嘛。”“我读过的民国文章比你多多了。”
当时我真的很生气,我只是单纯地分享一篇文章,他们就臆想出那么多,还不断地有人在微博上站队,用一些没有逻辑性的莫名其妙的话来攻击我。
主持人:对此,你如何处理呢?
王悦微:我选择了不回应。你无法在互联网上说服一个人。如果我在微博上与对方争论,很可能就会演变成很多粉丝参与的口水战,充满情绪化的攻击。
我观察过,在几大门户网站发布的新闻下面,会有大量言辞激烈的评论,在微博上相对少一点,在知否、豆瓣上就更少。我觉得,不同的网站用户不同,匿名发评论的人,会肆无忌惮攻击别人,有身份认证的网站上,用户的发言不会太过情绪化和攻击性。一些文艺青年比较多的网站,则更容易看到理性平和的讨论。
B
网络阅读中
人往往靠情绪做判断
主持人: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人们通过网络阅读信息、发表观点越来越便利。与此同时,情绪化的声音也越来越多,一则普通新闻都可能引起一片谩骂,似乎谁都可以去对别人进行道德审判。作为研究新媒体的专家,张教授是否注意到这样的现象?
张志安:人们在阅读网络信息的时候,第一时间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情绪或直觉来做判断的,通常是:先有情绪,再形成态度,继而在网上表达意见,形成网络舆论。在这个过程中,情绪判断往往是基于个人的社会常识、道德水准而产生。比如前段时间小学生为老师打伞的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议论,人们很容易根据常识认为是老师要求学生这样做的,于是对老师的批评、愤怒情绪爆发出来。这种反应也和当下社会中一些老百姓对老师的不信任感,以及互联网上的反权威心态有关。
再如,庆安枪击事件,主管部门调查后进行发布,表示警察执法合法,依然有许多人质疑。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这一事件的信息发布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能够及时透明地向所有媒体公开信息,让媒体记者们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采访报道,特别是允许非本地的媒体和更多市场化的媒体参与到报道中,公众的态度可能会有一些不同——在敏感事件的报道中,公众会倾向于认为非本地的、市场化媒体的报道公信力更强。
热点事件发生后有共识
有助于形成理性的舆论场
C
主持人:在互联网上愤怒、恐惧、不信任等负面的情绪很容易发酵,这会对社会舆论产生怎样的影响?
张志安:情绪是互联网阅读首先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因素。这中间分不同类型,情绪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愤怒的还是悲伤的。情绪产生后,是内归因还是外归因,是单一归因还是多元归因。网络舆论环境非常复杂,我们要研究受众关注的是什么,他们的情绪是什么,因情绪产生的态度是什么,进而形成怎样的舆论。
互联网时代,很多年轻记者、网络媒体在报道中过度追求速度为先,抱着“先发出来,有错再修正”的心态,这种不专业的处理方式很可怕。因为一个博眼球、煽情的新闻发布出来,通过网络的传播可能很快就让1000万人看到了,但是,之后的修正,也许只有10万人看到。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的把关和核实责任更为重要。
前段时间,河南某处新修的公路因为大雨塌了一段,有媒体记者采访了一位老大爷,大爷批评说:“工程质量实在太差,不是豆腐渣是啥!”于是,质疑该高速公路是豆腐渣工程的报道就这样刊发了。大爷成了“豆腐渣工程”的判定者。这样的报道是欠严谨、不负责的。无独有偶,某地关于草莓致癌、柑橘含蛆的报道,也比较草率,给当地产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些出自媒体记者之手的博眼球的内容是不利于形成理性的网络舆论场的。
此外,有一点需要强调,在今天,一件事情发生后,不可能所有的人都点赞,有60%的人相信,就已经是成功了。我们要理解网络舆论必然是多元的,也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微博、微信,不等于整个网络,网络上的舆论也不等于中国社会的舆论。
主持人:让这样的状况有所改观,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张志安:与负面情绪的发酵、传播相比,与在不了解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就对他人进行道德审判的情况相比,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引起社会大众热点关注的事最后都没有结论,没有形成社会共识。这些没有形成共识的事情,往往涉及到政府对公共事件的治理。没有共识就无法形成理性的舆论场。于是,我们在网上永远看到一半人在点赞,一半人在谩骂,许多人很容易就将各种社会问题的矛头指向政府。我觉得,政府需要让信息更加公开、更加透明,在公众质疑的时候,需要用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充分公开、反复澄清。此外,教育也很重要,教育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复杂的社会,形成看待复杂事物的清晰思维和科学方法,可以更理性、更深刻地把握现实。
D
情绪化谩骂背后
折射出骂人者的内心
主持人:从心理学角度,怎么看网络上那些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动辄指责谩骂,甚至道德审判的人?
廖丽娟:曾经听到一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意思是说,外部世界的很多事、很多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价值体系和情绪感受。
比如,当看到有母亲因为嫌孩子半夜吵闹,对孩子施暴,致孩子死亡的新闻,我们会产生很多的愤怒和难受,这样的愤怒难过通常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共鸣了这个被虐待的孩子的那种难受和愤怒;一部分是激活了我们内心的愤怒和难受。比如我们曾经感受到来自于父母的不公平待遇,我们一看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就会特别愤怒。这说明我们曾经内心压抑了一些这样的愤怒,经由外部的世界被激活了。
主持人:所以,我们看到的网上那些情绪化的评论,不是针对那些新闻的主角,而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
廖丽娟:人们表达自己的愤怒和难过,有多种方式。有一个心理学流派,总结了人们表达这类情绪的五类方式:
第一种是指责。第二种方式是讨好照顾,比如,看到孩子被父母虐待,因为很难受,就会尽可能去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第三种方式是理性和隔离。比如,看到上述新闻会评论说,每个孩子长大都不容易,这个世界总有些父母比较暴力,也有些父母比较民主文明。这种理性甚至带着客观数据分析的方式,往往能较好地隔离我们内心的愤怒和难过。第四种方式是幽默玩笑的方式。用看起来有点跑题的评论,去表达内心的难受。第五种方式是一致性表达。即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期待和需要。
在每一个社会事件背后,都有各种各样的投射。我们无法简单评论哪个方式好,哪个方式糟。不过,心理学研究发现,一致性的表达往往最通畅,也更有效能,而且可能有助于我们找到更多有效的解决方式。
E
匿名时无需负责
易出现群体性肆无忌惮
主持人:在网络上,有些话骂得的确非常难听,而且让人感到无逻辑性。这是为什么?
廖丽娟:这是网络评论的匿名效应。网络事件的评论,最大的特点就是匿名和隐身。当没有人需要负责,就会出现群体的肆无忌惮。
我曾将一个父母虐待孩子的案例在课堂上分享,学员们都很有节制,很有秩序地讨论,讨论也很有方向和深度。之后,我把案例发到微信朋友圈,朋友圈虽然不匿名,但是因为讨论者之间互相看不到别人的评论,所以,言语就激烈了许多,尤其是在我面前比较放松的朋友,评论起来就会言辞非常的激烈。最后,我把这个案例放在BBS论坛上讨论,各种谩骂、激烈的言辞全部都来了。
主持人:有人认为是现今社会人们的压力大,心态浮躁,导致了这些负面情绪很容易爆发。对此,你怎么看?
廖丽娟:激烈极端的情绪,在人类社会一直都存在着。匿名的方式,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但不表达,那些情绪其实都在,互联网为其提供了宣泄的渠道。有些时候,那些负面的情绪没有得到处理,可能会以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虐待自己,虐待身边的人,甚至产生暴力事件。当然,法律的底线不可触犯,某些进入法律范畴的问题,应该用法律的方式解决。
结束语
互联网上的舆论不代表整个中国社会的舆论,但是,在互联网渗透进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在网上形成理性的舆论场,是大多数人愿意看到的一幕。那么,你准备为此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