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一周新闻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5月2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仙子鲍丽丽
一杯清茶涵养八方
王文佳
■ “大夫第”的静雅生活
■ 鲍丽丽作茶艺表演  图TP
  本报记者 王文佳

  温暖的午后,徽派风格的宅子里古乐声在回荡;细碎的风儿送来千年古茶的微香;绿萝的叶子暗自挺拔;木制桌椅安静地散发着檀香;桌上,精致的茶杯一字摆开;一位美丽的姑娘递上一盏温热的清茶,顿时馨香满室。

  她叫鲍丽丽,雅号茶仙子。眼下她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国家馆日表演。这一次,她要带上17个姐妹,穿旗袍,携墨宝,展茶艺,把中国式的静雅生活搬上世界舞台。

  中国式的静雅生活

  走进南六公路上这座名为“大夫第”的徽派古宅,一位佳人正在讲台上讲习茶道,台下七八个学员身着汉服听得入神。鲍丽丽说,这是他们开设的茶艺培训班,名曰“静雅之行”。“每个月两次,每次五天,你今天是赶巧了。”为了更全面地展示中国茶文化,鲍丽丽请来海峡两岸的名师,除了茶道,还有花道、香道、传统服饰一类的讲授。

  “‘静雅之行’的‘行’正好是多音字,既表达行当,又表示身体力行。”鲍丽丽说,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而与茶匹配的,都是静的和雅的。他们在这些行当中抽出一些元素来与中国茶相合,让每一个接触到的人都能身体力行。如此,中国茶带给人的体验会更加立体、饱满。

  门外的牌子上写着“上海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茗自几时醒六界,约从今后悟三生,这是鲍丽丽自创的品牌。在这里,一方清室,山与水有约,叶与器有约,人与茶有约,人与人有约。美丽的茶仙子鲍丽丽携众佳人以茶为媒,演绎花道、香道、书法、古琴、传统服饰等传统文化,营造中国古典精致生活的典范,让更多现代爱茶人体验纯粹美妙的中国式静雅生活。她说,她要让“一杯活着的中华文明,涵养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从“茗约”到“大夫第”

  在茗约,大家都称呼鲍丽丽为“仙子”,“仙子”之名可不是张狂自居,而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收获的殊荣。那一年,鲍丽丽凭借其对茶的痴痴情愫以及习茶多年的沉淀历练,从众多参选者中脱颖而出,荣获“世博茶仙子”殊荣,在历时半年的举世盛事中向全球游客和贵宾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世博会结束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授其“茶仙子”称号,“仙子”之名就这样传开了。

  上海世博举办之时,鲍丽丽大学刚毕业,本就爱茶如痴的她,有了这段经历后愈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诗曲茶”产生出浓厚兴趣。2010年的金秋十月,在上海的一角,便有了茗约。鲍丽丽说,她要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继续为茶文化事业奉献自己的热情和青春,把中华文化融入现代文明,让世人觉得高雅得难以企及的茶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茗约诞生于陆家嘴。闹市垂帘,一杯清茶,于繁华中给人宁静,于喧嚣中散发清芬。1986年出生的鲍丽丽带着一批年轻的茶学士、茶硕士化身为茗约佳人,传播中国茶的美好。

  四年之后,高楼林立中的一处静地已容不下太多爱茶之人的热情。于是,当初的小茶馆扩容成茗约茶文化艺术中心,落脚在南六公路这桩占地32亩的大宅子里。“这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想把中国文化的根留住。”鲍丽丽说。

  建古树茶基因库

  大夫第的二楼,有一间恒温恒湿的茶仓,纵深的空间好似图书馆,只不过在一排排整齐的木质架子上,摆放的是一包包以笋壳包裹的茶叶。这些都是鲍丽丽等人近几年来在云南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收集的生普洱。

  这些年,从西南的云南、四川,到东南的福建、广东,甚至台湾,鲍丽丽一直在追寻茶诞生的源头,访问非遗技艺传承人,总结中国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行程超过两万公里,耗时达数年。

  在这间茶仓外就能看到一面“中国云南古树名山茶叶基因库”的背景墙。再往前走,一盒盒茶叶静静地躺在格子间内,包装上书写的名字,不少都是生僻字。

  “这里陈列的是整整100座茶山的样品茶。”据不完全统计,在已被证实是茶树发源地的云南,有300多座山头产茶,其中100多座产的是古树茶。近年来,茗约约请不少专业人士前往当地采集,再经茶业专家选评后,打出了每种茶的图谱。

  鲍丽丽表示,“基因库”是她对中国茶文化发展总结和梳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梳理出了中国茶的三大文明:从自然文明,到技艺文明,再到演绎文明,即从探索茶与环境的关系,到探求茶与人的关系,再到探寻茶与自己的关系。”

  “泡茶先要好喝,再要好看。”鲍丽丽拿起茶具的手就像在跳舞,她说,茶艺是美的享受,茶技是道的力量。好喝是技术,好看是艺术。为这点技术要打磨多少次?为这份艺术要积淀多少层?茶人的心是用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的。“泡茶,不需要太复杂,用心,足矣。”鲍丽丽捧着手中的茶动情地说。

  以美丽之名做茶

  鲍丽丽喜欢这么介绍自己:“本人白牡丹,生于黄山毛峰;求学普洱,师从九华佛茶;金骏眉、龙井眼,指如白奇兰,口如含苏红;虽貌若水仙,但个性乌龙,江湖人称铁观音;会坦洋功夫,喝竹叶青,但并非庐山云雾;茶艺大赛我曾身披大红袍,折桂太平猴魁!”半句不离茶。但其实她最早接触茶只是机缘巧合。

  出生在安徽九华山的她,15岁时被选拔上山学10个月的佛学院,用她自己的话说“受到一杯佛茶的滋养与启发,一下便爱上了世间最美妙的艺术——茶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氤氲荈草,十年安详。历经光阴的沉淀,茶早已在我心中打开了一扇关于自然淳朴、优雅唯美的心灵窗户,让我获得了宁静与安详。”

  这么多年过去了,鲍丽丽对茶文化之美的追求,由起初的知觉、想象,到今天的理解、醒悟,对茶的热爱也多了几分。如今,茶艺对鲍丽丽来说,是一味良药,可以化解人的空疏,独享一份恬静——当她在“悬壶高冲”时,可以让彷徨走开;当她在“沐霖瓯杯”时,可以让挫折远走;当她在“点水留香”时,可以让痛苦远离。

  鲍丽丽说,如果有一次美丽的遇见,相信每人都会爱上中国茶,因为我们所倡导的品饮方式既是最具自然之本,又属于艺术范畴。茶艺之美不仅可以表述茶的制作、加工、冲泡,更多的是展现中国的礼仪和健康交流的艺术方式。

  不仅在“茗约”,作为“后世博茶仙子”文化使者,鲍丽丽走进高校乃至海外巡回演讲。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孔子学院、法兰克福大学、汉堡大学……她的足迹遍布数十所高校。她更是利用所有业余时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举办各种茶事沙龙活动。茶与香道文化、茶与古琴文化、茶与瑜伽文化、茶与旗袍文化、茶与插花艺术、茶与禅修生活等等。不仅让茶本身精彩缤纷,而且让其他传统文化在茶的作用下,滋养更多现代人的生活品位。

  为你献上一杯好茶

  “我以前一直在寻找一种中国的生活方式。”鲍丽丽说,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一片叶子凝聚着举国的注意力。全世界有60个产茶国家,其中59个国家的制茶技艺都来源于中国。也只有在中国,一片树叶发展出了六大茶类。但是,却有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忽视了茶,她要让中国乃至世界认识这片叶子。

  当然,创业的压力其实很大,“对外大家都看到我们是茶文化的使者,对内要做的工作其实是很多的。如果我现在只是在办公室里给你泡上一杯茶,你不会有任何感受的。所以茶是一个不确定的艺术品,我们需要各个环节,让人综合体验到茶的完整性。”

  鲍丽丽说,她心目中的茶道,就是当你端起茶杯时,世界便安静下来了。这时的茶,没了产地、牌子、包装和等级。这时的人,忘了位子、票子、车子和房子。“你会微笑,面对所有人。你会亲吻、拥抱爱人和大地,你会感觉你已然消失,你就是天地,天地就是你。放不下喝茶的心,打不开茶道的门。”

  对这些年来得到的机会,鲍丽丽很感恩。接下来,她只想把这杯中国茶做好,并且让跟随她创业的小伙伴,在茶文化的推广中获得精神与物质上的双重收获,过上有尊严的日子。“茶人如果自己没有尊严,中国的茶也是没有尊严的。”

  “传世的东西不外欢喜,故用欢喜心来制茶,无不成就;珍贵的东西不外结缘,故用结缘观来卖茶,无不成全;持久的东西不外忍耐,故用忍耐力来藏茶,无不成仓;执著的行为不外愿力,故用愿力来行茶,无不成事。”鲍丽丽说,正是茶教会了她这份坚韧和淡然,过去的成就都算不了什么,未来的计划还有很多,至于是什么,她笑笑没有直说:“我们喜欢悄悄地把这些事做成型,就好像盖房子,等盖好了人们自然不就知道了吗?”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文化新闻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烽火周末/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6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茶仙子鲍丽丽 一杯清茶涵养八方
新民晚报一周新闻人物A08茶仙子鲍丽丽
一杯清茶涵养八方
2015-05-24 2 2015年05月2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