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归的旅行
在张欢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至善的人。他为人乐观开朗,经常让身边的人开怀大笑,因此在社区中人缘极佳,还担任着所住居民楼的楼组长。退休后,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张玉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家庭上,平时钓钓鱼买买菜,包揽了所有家务,还经常带着家人出去旅游。
前不久,张玉明参加单位体检,和老同事久别重逢,相聊甚欢。回家后感慨了句:“下一次见面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不料竟一语成谶。
5月18日是张玉明老伴的生日,他兴冲冲地告诉老伴给她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两张长江游轮的船票。老伴嫌自己头发白,牙齿也掉了,拍照不好看,不太想去。张玉明就叫上了大哥张彩明,告诉老伴在家等着,回家就带她去染头发装假牙。
5月28日出发当天早晨,张玉明向老伴告别,跟家里人说“等我回来给你们包粽子”。可是如今,这个承诺再也无法兑现了。没有起床送他,成了老伴心中永远的痛。人民广场的匆匆一别竟也成了张欢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
一声遥远的呼唤
6月2日,张欢一早接到亲属电话,说长江上有艘游轮出事了,问他父亲是否在船上,他当时也不清楚,但父亲和大伯已经联系不上了。心急如焚的张欢四处求助寻找父亲下落,却在长江沉船事故的游客名单上发现了父亲和大伯的名字。
正在张家乱成一锅粥时,镇政府工作人员、居委会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和许多邻居纷纷上门慰问,鼓励他们不要放弃希望,表示愿意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张欢说,在最艰难的时候,这些关心帮助给了他们莫大的安慰,对此他非常感谢。
随着搜救工作逐渐进入尾声,张玉明兄弟生还的希望逐渐破灭。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张欢与母亲赶赴沉船现场,由于监利住宿条件有限,住在了相邻的岳阳,南桥镇与奉贤区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一直陪在他们身边安慰开导。
6月6日,张欢带着祭品和母亲与小伯来到了沉船现场附近的江边,面对长江呼喊着父亲的名字,祭奠结束后,他抓起一把江边的泥土,准备带回上海,按照奉贤的习俗,这把泥土将随着父亲一起下葬。奉贤区政府工作人员问他还有什么要求,张欢说能离父亲这么近,再喊一声“爸爸”,他已知足。
一个艰难的结局
目前,张欢已经完成了DNA采集,正在等待对比,这一过程漫长而煎熬。母亲至今仍坚持认为老伴只是去旅游了一定能回家。除了照顾母亲,张欢还要瞒着年幼的女儿,她是爷爷带大的。这些天,女儿一直在问他:“爷爷啥时候回来?”“爷爷是坐船还是坐飞机?”张欢只能回答她:“爷爷去了一个很美丽的国度旅游,暂时回不来,等他回来了,你再帮他刮胡子好不好?”
张欢说自己这几天已经到了极限,但又不能让自己垮掉。母亲和家人还要他去照顾,繁杂的善后也等着他去解决。之前,他从未在家人面前流泪,明明自己心在滴血,还要强忍悲痛安慰家人不要难过。直到昨天公祭,张欢看着父亲的照片再也忍不住了,任凭泪水肆意决堤。
“如果可以对父亲说一句话,我想告诉他,妈妈和孩子我会照顾好,家里的担子我也会扛起来,爸爸,请您放心。”张欢说,一下子痛失两位至亲,迈过这个坎将会非常艰难,但生活还将继续,磨难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一家人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一定是父亲所希望看到的。
特派记者 李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