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读者王先生日前打进本报962555热线,反映位于虹口区海南路上有着80年历史的慈航仙观已被拆除,记者向虹口区文史馆相关部门核实后得知:该道观并非被简单拆除,而将在海南路84弄进行异地建设,未来将重新与公众见面。
道教名观夷为平地
王先生是名摄影爱好者,尤其喜爱在镜头中捕捉上海的老建筑和历史古迹。几天前,当他途经海南路81弄16号的时候,却意外发现此处的慈航仙观已经不见踪影。“周边都被隔墙围了起来,原先我拍摄过的慈航仙观也被拆除了,我觉得很可惜。”王先生告诉记者,慈航仙观曾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而且是上海市中心较为知名的道教宫观之一。
记者来到海南路,看到整个海南路靠乍浦路路口都被围墙封闭,原先的慈航仙观已被夷为了平地。记者在海南路84弄虹口旧区改造乍浦路街道办事处门口偶遇了一位工作人员,她告诉记者,慈航仙观已经在去年和周边民居一起被拆除。至于拆除原因和去向,她也不了解。
曾被出租改作民屋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慈航仙观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由广东籍全真道士陈白若来沪后,因为上海广东商人信奉黄大仙而集资1.8万元向申达公司购屋改建道观。该观道士均为广东籍,民国24年,慈航仙观开始向公众开放。
据了解,该观占地430平方米,建筑面积874平方米。观门前置石狮1对,进门为花园,北侧是5开间的3层楼房1幢,底层改作大殿,祀奉黄大仙,两旁祀奉18天将。二、三楼为客房和宿舍。
抗日战争爆发,该观迁建于英租界宁波路顾家弄。抗战胜利后,迁回原址。1949年,陈白若离沪,观务交给弟子主持。1956年,由于香火衰落,二、三楼房屋出租改作民屋,楼下仍作庙堂。1958年,大殿租给里弄加工组,神像和道具均移存白云观,宗教活动停止。
将异地重建后开放
曾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慈航仙观,怎么能说拆就拆了呢?记者采访到虹口区文物史料馆,馆长何瑛告诉记者,慈航仙观是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虹口区记录并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但是否真的具备资格,当时还需上报公示、相关专家进行研讨后确定才行。但在网上公示后,慈航仙观和其他申报的单位就全都被直接纳入到“不可移动文物”名列中了。
记者进一步联系虹口区征房中心求证,旧改指挥部工作人员洪先生告诉记者,该地块于2012年征收完毕,相关拆迁工作也已完成。“当时我们和上海市道教协会协商讨论后决定,将慈航仙观进行异地建设,新观将建在海南路84号。道观规模肯定不会小于过去。”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慈航仙观将几乎“原拆原还”,重现其历史的风貌。 见习记者 徐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