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老百姓放在心里,再一个是技术上要注重细节。我有时候特别较劲,哪些地方可以放松,但哪些地方不放松,特别较劲。”郑晓龙答得诚恳。
把观众放在心里
“其实影视创作有影视创作的规律,它是文艺作品,把它当成一个新闻,或者是一个传记,就是人物的方式来做,就很难做好。”郑晓龙坦言,《渴望》的拍摄是自己第一次真正为观众拍。“这是最早开始想观众爱不爱看,因为过去才不想观众爱不爱看,领导爱看最重要。”他具体解释说,“当时就想怎么好看,比如几个男的说拍女的好看。女的肯定观众爱看,从最漂亮的时候开始拍,20多岁、30多岁,又漂亮,又善良,又正直,把美好的品格都放在她身上,但是给她很多磨难。各种各样的磨难,然后让她去克服。现在讲就是励志剧,刘慧芳就是这么出来的。”
举完例子,全场大笑,但郑晓龙相当恳切地说:“这些年,我们心里始终把老百姓、观众放在心里。把观众放心里不是说拍抗战、神剧就是把观众放在心里。真把自己当作上帝,说这么拍观众就喜欢,这样不是真正地把观众放在心里,是把观众当成一个可以尊敬的对象,你拍的片子观众可以看出好坏来,这一点是创作者首先要树立的一个基本逻辑、观点。”观众自然也用遥控器表达了肯定,《渴望》第一次创造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万人空巷”。“《渴望》花了102万元,出来以后毛阿敏的片尾曲《好人一生平安》,唱遍大江南北,那个盒带出了1亿盒。1块钱一盒就挣1个亿。当时1个亿是什么概念?可以买一座五星级饭店。”这些年过去,郑晓龙挂帅的《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金婚》《甄嬛传》,无不口碑和收视双丰。
靠细节撑起真实
“现在大量的影视作品,根本没把观众当回事,觉得观众可以随便糊弄过去。没有细节上的合理,逻辑上的合理,就会是一个雷剧。”郑晓龙指出,把观众当回事,特别重要的就是给观众以“真实”,“这种真实呢,就是细节上的观察,非常重要。越是大情节的片子,越要注重细节。细节包括人物如何设计,人物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包括他们穿的服装、道具、房屋、背景。”他举例说,《胜利大逃亡》完全是虚构的事,但由于细节的真实,叫观众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但《佩剑将军》讲的是被策反的国民党将军的一个真事,由于细节上的不真实,胡编滥造,导致作品失败,“现在很多戏不注重细节,就是讲一个大概,或者瞎编细节,完全没有生活逻辑、不真实。就是搞武侠片,人可以飞起来,但也要讲到大地是有吸引力的,没有吸引力了,地心引力都没有了,胡扯淡。”稍稍平复情绪,郑晓龙分享经验说,“很多人编故事容易,比如现在学美剧,学韩剧,他们天天讲桥段,这个桥段,那个桥段,我们不讲桥段,讲情节,但是这些编造的情节一定要有细节的支撑。比如我们的《产科医生》,的确有情节上的大虚构,情节设计得跌宕起伏,但有细节的支撑。特别真实,就叫观众觉得可信,看进去了。”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