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花十年,于涛习惯了“领先一步”。两年前,“于老大”转会申鑫,他希望能在这第三支上海球队终老。“怎么说呢,心态肯定是不一样的。”从冲击冠军,到保级无望,于涛的足球生涯在尾声处来到了低谷,并不绚烂的终结,是预料中的句号。13轮,4分,申鑫希望留在下个赛季的中超,只有等待奇迹发生。
但于涛的心情并不全然灰霾:“不同的球队,有不同的生存方式。有冠军梦想固然好,但申鑫也有自己的精彩。”路在脚下,于涛与申鑫走得艰辛,却也独辟蹊径。在底层徘徊的他们,喊出自己的口号——我们也是领头羊。
计算排名 无奈当老幺
提到申鑫,就想到“保级”。私企支持的申鑫本就是小本经营。无论是人气、底蕴还是实力,都无法与申花、上港相提并论。喜欢足球,是球队老板徐国良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
自己“造血”,自给自足,这是总经理郭光琪的“大志向”:“没有钱当然是不行的,但是有钱也不完全就代表一切。我们还是会依照自己的模式去经营和运作,申鑫这么多年一直是这样,我们做自己。”
走自己的路,只是听上去很美。刘殿座、王赟两大场上核心离开后,申鑫在球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骨感的现实是,中超赛季开局最差纪录一次次被申鑫刷新。本赛季5个主场,无论对手是谁,居然一分未得。
按照申鑫赛季前的估计,要达到34分才能保级,但是现在13轮仅积4分,剩下的17轮要拿下10场胜利才有机会,这对申鑫来说显然难如登天。于涛有些黯然:“现在看来,要完成这个目标很不容易。我们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他是队中的老大哥。对于于涛这样有过光荣与梦想的球员,降级是最大的沉沦。“不过职业球员就是要与球队共进退,特别是如此艰难的时刻,球队更需要我们。”
搞活经营 领先一大步
用小投入博取大产出,实际上,除了每年面临保级压力,申鑫在经营方面倒是一本明白账。过去3个赛季,该队出售的柏小磊、李磊、陈志钊、姜至鹏和朱宝杰5名球员收入超过5000万元,这些队员都是2010赛季开始陆续加盟申鑫前身南昌衡源的,当初购买他们的支出不超过500万元。算上上赛季2000万元转会的刘殿座,申鑫过去5年内在球员投资上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上赛季,16支中超俱乐部只有5家是盈利的,让申鑫骄傲的是,他们是其中一个。
申鑫的追求并不止于盈利。“球场外的申鑫,想走在申花和上港前面。”申鑫副总邵坚毅表示,这两年他们的经营和运作理念已经有了彻底改变,“现在俱乐部更倾向从文化、慈善、产业等角度考虑问题。足球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平台,要利用它做好对球迷、媒体和赞助商的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夯实球迷基础。”
注重慈善 敢于走在先
不仅只是生意经,申鑫在慈善舞台上也大有作为。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这天,申鑫还在客场挑战北京国安,邵坚毅却带着几名梯队队员来到延安中学,参与一项与自闭症儿童联欢的社会公益活动。“每年申鑫都会参与很多社会慈善公益活动,今年参与的力度更大了。”邵坚毅介绍说,“之后我们还会去新华医院搞一个公益活动。此外俱乐部还会派人去青海,和赞助商一起搞一个慈善活动,帮助那里有需要的孩子……在做公益活动方面,申鑫一定会不遗余力,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参与,慢慢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也算是传递一种足球正能量吧。”
上海有3家中超俱乐部,无论场内场外都会相互较劲,在邵坚毅看来,彼此间是一种良性竞争,“不存在谁排挤谁的问题。”设立亲子无烟看台和青年看台,积极投身校园足球,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球场外,申鑫不但走在了同城兄弟前面,甚至在所有中超、中甲俱乐部中都是超前的,对此邵坚毅也很自豪:“申鑫现在做的一些事,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是份外的事,但相信随着我们的工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其他俱乐部也会积极跟进的。”
本报记者 李元春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