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看来,号称“大马士革之眼”的贾扎利是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最得力的“秘密战干将”,他的离世无疑是巴沙尔阵营的重大损失。但也有证据显示,贾扎利掌握了某些对巴沙尔政府不利的内幕信息,他已然失去了总统的信任,就连他的死亡过程都显得扑朔迷离。
“影子总督” 左右政局
贾扎利生于1953年,20岁时以中尉军衔加入叙利亚陆军,在第112机械化步兵旅担任排长。当年10月,叙利亚向以色列占领下的戈兰高地发起猛烈进攻,不过贾扎利所在部队没有被派上前线,他本人只是坐在BMP-1步兵战车内全程收听了关于战争的广播。战后,贾扎利被派到苏联深造,学习炮兵与情报侦察,回国后被提拔为机械化营营长。
1982年,以色列出动10万大军,进攻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叙利亚驻军,是为第五次中东战争。战争期间,贾扎利率部死守贝鲁特-大马士革高速公路西段的制高点662.1高地,尽管他的机械化营在48小时的战斗中全打光了,但完成了上级赋予的阻击任务,获得时任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的赏识,一路升迁至陆军少将。2002年12月,新上台的巴沙尔总统任命贾扎利为叙利亚驻黎巴嫩军事情报首脑。
英国《金融时报》曾报道,贾扎利在黎巴嫩犹如“影子总督”,能按照大马士革的意图影响黎巴嫩国内政治生态,就连黎政府内部人事调整也要听取贾扎利的意见。有知情者称,贾扎利还是黎巴嫩最大手机供应商的股东,并通过掌握黎巴嫩手机网络,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线索。不过“天有不测风云”,2005年,一直对叙利亚持批评态度的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西方国家群起而攻之,指称哈里里死于叙利亚特工之手。为了摆脱困境,巴沙尔不得不决定将贾扎利在内的1.5万名叙利亚军人和情报人员撤回国内。
“剿抚并举” 纯洁队伍
回到叙利亚后,贾扎利与国防部副部长舒卡特共同主持情报工作。2011年,叙利亚南部爆发反政府示威,继而发展成武装暴乱,贾扎利亲赴局势最混乱的德拉省(那是他的家乡),以“剿抚并举”的方式打击叛军,因工作突出,他被晋升为陆军中将,出任军事情报局长。2012年7月18日,叙利亚国家安全总部遭到炸弹袭击,包括舒卡特在内的多名军政首脑丧生,巴沙尔任命贾扎利为政治安全局长,直接负责总统的护卫工作。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2012-2013年是巴沙尔政权最艰难的岁月,外有美国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军事威胁,内有世俗派叛军和极端组织作乱,更头疼的是,叙政府军连续遭遇雪崩式的叛逃潮,仅在2012年夏季就有超过6000名官兵逃到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不少人还在外国情报机关的安排下拍摄视频,宣布倒戈,呼吁仍留在国内的官兵“携枪起事,推翻总统”。正是在这一时期,贾扎利领导政治安全局展开肃奸行动,迅速“纯洁”了队伍,到2013年秋季以后,以什叶派阿拉维派为核心的军官团更为牢固地掌握了部队,政府军的抵抗意志也变得更加坚决。
美国CNN曾报道,根据贾扎利的建议,叙政府军采取更严格的管理方式,执行某一任务的部队往往由不同的单位混编,住在宿舍里的士兵发现与其同寝的战友往往是不认识的,这样就减少了军中小团体进行串联密谋的机会。贾扎利还动员情报机关,用铁腕措施镇压叛乱势力,来自政治安全局的特工渗透到土耳其与黎巴嫩,对叛逃者实施跟踪监视乃至秘密处决。尤其是在黎巴嫩,叙叛乱分子面临极大风险,叙特工获得当地真主党的支持,行动果断而准确。
致命“斗殴” 疑云重重
令外界感到意外的是,2015年3月,在叙利亚情报战线叱咤风云的贾扎利突然被巴沙尔总统解除了政治安全局长的职务,起因居然是一场“斗殴”。据美国《战略之页》报道,被解职之前,贾扎利曾应军事情报局长拉菲克·谢哈德中将的电话邀请,前往后者的办公室。在会晤过程中,贾扎利被谢哈德的贴身保镖打成重伤,直接送进大马士革医院急救,但医生们回天乏术,几十天后,贾扎利因呼吸衰竭去世。
据知情者透露,令贾扎利送命的那场“斗殴”发生得非常蹊跷。当时贾扎利主张向南部德拉省派遣更多的政治安全局干员,配合政府军打击那里的反对派武装,但谢哈德予以“断然反对”,理由是政治安全局“捞过界”了,触碰了军事情报局的“蛋糕”。结果,两人越吵越激烈,最后闹到“全武行”的地步,结果势单力孤的贾扎利受了致命伤。
但黎巴嫩美国大学政治学教授希拉尔·哈山认为,贾扎利之死应属“政治事件”,“他可能在叙最高决策层失去地位,进而被清除掉,要知道谢哈德敢下‘死手’,说明总统巴沙尔不想去保护贾扎利了”。哈山认为,贾扎利之死也可能与近期西方国家酝酿重新调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案有关,贾扎利在被打前一天曾与黎巴嫩富商萨阿德(哈里里的儿子)联系过,声称自己打算参加一场电视访谈,“宣布一些外界不知道的事情”。黎巴嫩《明星日报》编辑米夏埃尔·扬认为,贾扎利是与哈里里案有关的“最高级别知情人”,如今他的逝去必然导致许多秘密被带进坟墓里,哈里里案的真相有可能无法“大白于天下”。另一方面,贾扎利之死也势必影响巴沙尔政府的情报工作,毕竟像他这样干练的秘密战专家已经所剩不多了。 张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