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已成为摆在政府、社会及各个家庭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6月15至16日,中国福利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会养老工作委员会联合在沪举办2015年度中国养老业夏季高峰论坛。来自中国、美国、瑞士、日本等国的养老专家,围绕养老业的运作模式、养老业面临的困境以及养老机构的设立与发展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养老机构供需失衡
上海市民政局负责人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本市致力于构建“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经过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居家为基础(占90%)、社区为依托(占7%)、机构为支撑(占3%)”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据论坛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上海的养老机构床位数已经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3%。然而,近年来在本市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养老机构建设步伐却在放慢,2006年到2010年,上海民办养老机构从218家增加到332家。但在2010年到2013年里,只有2011年增加了3家,后两年分别减少5家和16家。
预计到2050年,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650万人,从未来长期需求趋势来看,上海养老机构床位还需要比目前增长1-2倍。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至2015年上海养老床位新增2.5万张,总量达到12.5万张。而到2014年底,全市养老机构共计660家,床位数共计11.49万张(其中2014年新增5829张),床位离2015年12.5万张的目标还有1.01万张的差距。
目前上海养老机构还存在一个很明显的供需结构不平衡问题,即中心城区人满为患,而社会办机构、郊区机构入住率却相对比较低。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床位数普遍没有达到老年人口数量的3%。一方面中心城区的政府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另一方面,地处郊区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2012年底,全市10.52万张养老床位收住老人6.8万人,总体入住率不到70%,个别郊区社会办养老机构实际入住率仅18%。
公建配套须有监管
中国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杜鹏说,有三个问题是必须首先要设想清楚的。一是小康社会的养老服务应该是什么水平;二是怎样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体系;三是政府的资源如何进行整合,发挥出合力。“比如,现在新建的公共小区里应该配套建设养老院或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但是开发商没有建,谁去监督?我们现在的养老服务分成两个群体,高端的,就应该让它去走市场,政府要建的不是豪华的养老院,政府要做的是鼓励养老机构去照顾那些失能的老人。如果养老机构接收了可以自理的老人,就不一定要给补贴,反之,则可以享受到政府补贴。”他说。
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遇到了瓶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论坛上,如何突破瓶颈成了专家们热议的重要问题。现在对养老机构建设的补贴标准也比较低。虽然社会对养老需求不断增加,各种政策也频频推出,但养老服务业不同于其他实业,它的前期投入较多、专业人才需求大、回报周期也比较长,而现阶段老年人的实际消费支付能力有限。因此,我国的养老院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多数民营养老院一直处于亏损状况,原因主要是地方优惠政策、财政补贴等没有到位;地价租金、护理人员等成本高;专业水平低导致服务无法满足需求;价格定位不准确致使空置率高;多数养老院不能配套医疗设施。
以上海为例,目前本市对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发展规划,是按照老年人口数量的3%配置,但结构不均衡。有些养老机构位置偏远、周边环境差、服务质量不高,没有形成有效供给。而专业水平高的养老机构则极为稀缺,比如,全市能够收住痴呆老人的养老机构非常少。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入住标准审核,一些需要入住政府办养老机构的困难老人进不去,而一些经济条件、身体条件都比较好的老人却长期占居其中,造成养老资源的错配。
首先发展社区服务
那么,是不是多办养老院、多增加养老床位,就能一揽子解决养老的问题呢?杜鹏说:“英国和荷兰都走过了这样一个阶段,即随着社区服务的发展,养老院床位数反而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因此,我主张社区服务发展好了,就不需要那么多人进养老机构。也就是说,不能在家里做饭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才需要住进养老机构。”他表示,全国的调查显示,83%的老人认为自己是健康的,有17%的老人认为自己是不健康的但生活还可以自理,只有13%的老人表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养老服务其实也就是为了13%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服务的,而17%不健康但却还能自理的老人,则应该成为社区养老的对象。
即便是入住了养老院的老人,他们的“社会性”,他们的社区活动功能,也不应该丧失。中福会老年福利发展中心主任施福刚说,目前入住中福会养老院的老年人,平均年龄85周岁,最年长的老人为105周岁,离退休前职业不同、身体情况不同、家庭婚姻情况也各不相同,各自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养老院就必须根据老人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帮助维护老人与家属的关系,让老人在养老院也能“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