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中国新闻/长三角
     
本版列表新闻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2015年06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淮医大行动”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重要内容
梅璎迪
  “淮医”,是指发源并弘扬于古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淮安(阴)这一区域的古中医大流派、名家学说及其传人的总称。自古以来淮医有着悬壶济世,保康安民的美誉。作为淮河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淮医”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步入新世纪后,“淮医”又肩负起“强医惠民”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将流传千年的淮医文化继续发扬弘大。

  淮医文化源远流长

  淮医,作为中医的一个流派和一种世代传承的文化现象,是在淮安这一特殊地域上产生的。明清时代的淮安扼漕运之冲,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和淮北盐集散中心,是著名的运河之都。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2000年前,淮安就出现一代中医养生大家枚乘,留下了华夏第一篇阐述养生之道的汉赋经典《七发》。1000年前的宋朝,淮安人杨介绘制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200年前,吴鞠通和“山阳医派”,使“淮医”登上了中国医学更高峰,他的巨著《温病条辨》,与《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一起,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

  淮安文人多精医

  在世世代代淮安人眼里,“良医与良相同功,名医与名将同才”。一些杰士仁人为了济世救民,立下宏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朝儒夕医”这一特殊的民风与传统在淮安兴起:家家孩子从启蒙起,就白天读儒经,晚间诵医典。幼年时即背诵《汤头歌》、《药性赋》,经十余载寒窗苦读,四书五经充盈腹笥,中医主要典籍《黄帝内经》、秦越人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王叔和的《脉经》,加上后来的《温病条辨》,也基本了然于胸,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汉赋大家枚乘、著名书法家边大浚等,都是医术精湛高明的学者文人。

  淮医精神发扬光大

  淮医文化渗透着儒家文化,其核心“仁心仁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解救疾病苦难之中的人。进入新世纪,“淮医”如何肩负起历史使命,让更多人享受“淮医”成果,成为淮安推动“大民生”的重要内容。

  从2009年起,淮安推出以“惠民”为主的淮医大行动,免费体检惠及百万老人;他们从北京请来眼科专家,为千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95岁高龄;他们在全市发动百万读者健康知识竞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他们还构筑起“15分钟健康圈”,让每位患者在15分钟内就能有医疗点就医,让每位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南京等地的优质医疗资源,让淮河两岸成为永远的生命春天,让“淮医”“妙手回春济世安民”的精神永续传承。

  本报记者 梅璎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民生速递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武汉会战
   第A09版:武汉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阳光天地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06版:资讯/市场之窗
浙江率先推行“五证合一”
南京发放首批居住证
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嘉兴全城 粽叶飘香
钱江源变身山水生态风景区
海峡两岸共办展会
大丰“放心菜”受上海市民青睐
万亩荷花含苞欲放
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新民晚报中国新闻/长三角A14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2015-06-22 2 2015年06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