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种“过度恐慌”我们并不陌生。2003年“非典”肆虐时,人们大量囤积生活用品和食物,抢购蔓延;争相服用所谓提高免疫力的药品,板蓝根一度脱销;过度喷洒消毒液,滥用消毒剂;各种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在病因未明、传染性强、致死率高、没有有效防控治疗措施的情况下,人们面对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普遍感到恐慌和害怕,心理缺乏安全感,处于应激状态。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情况下引发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使人们充分调动身心能量,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但是,过度的应激反应会引起对疾病过度恐慌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如过分渲染传播恐慌情绪,过度怀疑担忧被感染的可能性,打几个喷嚏就会恐慌焦虑、坐立不安,正常的感冒发烧也会忧心忡忡,紧张得睡不着觉,回避一切公众场合,身患其他疾病也坚决不去医院等。
人们除了要对疫情本身有正确的了解认识,认真采取科学的防范措施之外,还要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调适:
1. 心理学家已经研究证明,人体免疫力与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过度恐慌等消极情绪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疾病趁虚而入;平和良好的心态更有利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的工作,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因此,在疫情面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为自己减轻心理压力,这本身就是抵御疾病的一剂心理良药。
2. 在危机面前尽量保持理智的心态,提高自己的理性判断能力。遇事要多提醒自己进行冷静分析和理智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不盲目从众;不轻信流言,让流言止于智者;也才不会成为各种迷信活动的俘虏。
3. 面对自己无法排解的心理压力,要积极寻求他人的情感支持。多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彼此关心,互相鼓励,分担压力,这样做可以为人们战胜病魔提供强大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动力。
4. 当一些心理困惑独自难以承受和解决时,应打消种种心理顾虑,接受专业人员的帮助。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和癌症,而在于人类本身。”历史也一再证明,消除恐慌,众志成城,定能战胜疫情。
刘文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