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黄浦江源头的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正在把对文化与生态的追求,融入“写意乡村”的发展建设。
楹联之乡 民俗文化风
从叶新公路转入黄桥村,可谓“联风”扑面,从牌楼到戏台,从商铺到农家,到处贴满楹联。“村姑欢唱丰收家业,田父演说和善民生,你看戏台这副联多形象、多贴切!”正在排练广场舞的村民龚娟珍笑道。
原来,黄桥村曾地处集镇,“一盏盖碗茶,几副楹联对”是此地许多百姓的喜好。2008年,一位退休教师发起楹联沙龙,沉寂多年的民俗被重新点燃,村民中有爱好者你出上联我对下联,争奇斗巧,还向楹联学会拜师请教,钻研平仄和格律。2011年,“上海楹联第一村”的美誉,使得诗风雅韵愈发浓郁。
民俗文化,成了拉近村民距离、提升文明素养的载体。以乡村美德为“关键词”的楹联征集、以农业新风为“大主题”的才艺展示,诞生一批“田头秀才”和“农家文人”。
互助之惠 家庭农场梦
文化蕴含的创新内核,也焕发在黄桥村的田间农事中。
最近,一部名为《张小弟的家庭农场梦》的微电影在松江走红,而短片主人公,正是上海市级劳模、黄桥村家庭农场主张小弟。
“每逢春播秋收农忙时节,村里都会遭遇用工难题,这就是我尝试互助的初衷。”2011年,张小弟成立“机农一体互助点”,与周边家庭农场主合作运营,统一调配农机操作手和机械,提高生产效率,缓解用工矛盾,降低劳作成本。
“现在做农民很体面,收入不比城里低。”张小弟毫不掩饰对农民身份的自豪,他热衷钻研农机技术,先后发明稻田平整机、做岸机,改良水稻直播机,这一系列小创新,已由松江农机管理所申请专利,“农机结合”将惠及更多农人。
勇于创新,勤于实践,黄桥村民正探索一条“都市现代农业”之路。
浦江之源 自然生态情
站在黄桥村的临江高地,眼前潮水澎湃,园泄泾、斜塘江、横潦泾三水在此交汇,衍为黄浦江的源头。因此,黄桥村素有“浦江第一村”美名。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保护水源成为黄桥村建设与开发的恪守底线。村内460亩生态涵养林是天然的“生态氧吧”,拥10万余株各类树种,既栽植朴树、冬青、梧桐等本土宠儿,又引进珙桐、日本冷杉等珍稀名木。数百亩的水渠中,十多种野生鱼类栖息嬉戏。
珍爱家园,大自然也回馈丰厚。一眼钻深270多米、取自钱塘江古河道的水井,是全上海最优良的饮用矿泉水源之一,这里建成申城首个温泉农庄,吸引不少市民体验“都市后花园”的休闲魅力。
一江春水向东流,美丽的黄桥村,正迸发着生态活力,流淌着文化创意。 本报记者 范洁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