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用文化和生态共绘“写意乡村”
~~~——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用文化和生态共绘“写意乡村”
~~~——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用文化和生态共绘“写意乡村”
~~~——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用文化和生态共绘“写意乡村”
~~~——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用文化和生态共绘“写意乡村”
     
2015年06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浦江源头有个“楹联第一村”
——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用文化和生态共绘“写意乡村”
范洁 朱全弟
■ 黄桥村建成申城首个温泉农庄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峰泖育高贤,古来翰苑无双地;黄桥承文脉,海上楹联第一村。”一座古朴的牌楼,一副风雅的对联,尽显文化底蕴。“田成方,路成网,渠成行,林成荫”,绿浪摇曳,蜂飞蝶舞,传递生态内涵。

  地处黄浦江源头的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正在把对文化与生态的追求,融入“写意乡村”的发展建设。

  楹联之乡 民俗文化风

  从叶新公路转入黄桥村,可谓“联风”扑面,从牌楼到戏台,从商铺到农家,到处贴满楹联。“村姑欢唱丰收家业,田父演说和善民生,你看戏台这副联多形象、多贴切!”正在排练广场舞的村民龚娟珍笑道。

  原来,黄桥村曾地处集镇,“一盏盖碗茶,几副楹联对”是此地许多百姓的喜好。2008年,一位退休教师发起楹联沙龙,沉寂多年的民俗被重新点燃,村民中有爱好者你出上联我对下联,争奇斗巧,还向楹联学会拜师请教,钻研平仄和格律。2011年,“上海楹联第一村”的美誉,使得诗风雅韵愈发浓郁。

  民俗文化,成了拉近村民距离、提升文明素养的载体。以乡村美德为“关键词”的楹联征集、以农业新风为“大主题”的才艺展示,诞生一批“田头秀才”和“农家文人”。

  互助之惠 家庭农场梦

  文化蕴含的创新内核,也焕发在黄桥村的田间农事中。

  最近,一部名为《张小弟的家庭农场梦》的微电影在松江走红,而短片主人公,正是上海市级劳模、黄桥村家庭农场主张小弟。

  “每逢春播秋收农忙时节,村里都会遭遇用工难题,这就是我尝试互助的初衷。”2011年,张小弟成立“机农一体互助点”,与周边家庭农场主合作运营,统一调配农机操作手和机械,提高生产效率,缓解用工矛盾,降低劳作成本。

  “现在做农民很体面,收入不比城里低。”张小弟毫不掩饰对农民身份的自豪,他热衷钻研农机技术,先后发明稻田平整机、做岸机,改良水稻直播机,这一系列小创新,已由松江农机管理所申请专利,“农机结合”将惠及更多农人。

  勇于创新,勤于实践,黄桥村民正探索一条“都市现代农业”之路。

  浦江之源 自然生态情

  站在黄桥村的临江高地,眼前潮水澎湃,园泄泾、斜塘江、横潦泾三水在此交汇,衍为黄浦江的源头。因此,黄桥村素有“浦江第一村”美名。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保护水源成为黄桥村建设与开发的恪守底线。村内460亩生态涵养林是天然的“生态氧吧”,拥10万余株各类树种,既栽植朴树、冬青、梧桐等本土宠儿,又引进珙桐、日本冷杉等珍稀名木。数百亩的水渠中,十多种野生鱼类栖息嬉戏。

  珍爱家园,大自然也回馈丰厚。一眼钻深270多米、取自钱塘江古河道的水井,是全上海最优良的饮用矿泉水源之一,这里建成申城首个温泉农庄,吸引不少市民体验“都市后花园”的休闲魅力。

  一江春水向东流,美丽的黄桥村,正迸发着生态活力,流淌着文化创意。 本报记者 范洁 朱全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民生速递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武汉会战
   第A09版:武汉会战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阳光天地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养生/康健园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保健/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B06版:资讯/市场之窗
浦江源头有个“楹联第一村”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主题展上午走进地铁
鹦鹉三胞胎人工育雏成功
农村自办酒席试推“食安责任险”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浦江源头有个“楹联第一村” 2015-06-22 2 2015年06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