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艺活动仍然较少
经典力学,成就了造型奇特的现代建筑;工业革命和科技发展,孵化了科幻小说;有了透镜等光学器具的运用,诞生了一批西方写实派绘画著作;“博弈论”“图灵理论”“黑洞”等原本高深莫测的科学名词,更是在电影艺术中变得亲近。科学与艺术从来就是相爱相交的两条线。
昨天上午9时不到,中华艺术宫门口就已排起观展队伍,其中大部分是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年轻父母们。朱女士说,自己对科学和艺术比较喜爱,因此希望孩子能从小就接受一些熏陶。“孩子对展览中的互动体验最感兴趣。不过,类似的展览机会还是少了点。”在市民曹婧看来,科学与艺术不是两条单行线,它们具有相似的审美和灵感,艺术使科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科学让艺术从梦想变为现实。“就是现在有些展览太过‘高冷’,让人有点看不懂。”
大学生孙铭蔚觉得,科学与艺术虽然看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实则从根本上说,都是对人的研究。“想要融合,应从两个不同学科对于‘人’本身的作用出发,从人本身的认识规律、需求规律出发。二者在学科的思维规律上可相互借鉴,这也是两个学科打破已有瓶颈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时,他觉得,目前科艺展在中国还不太火热,这和普通民众对有着独特创造性想法的作品容易产生天然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有关。“如果科艺作品能更多融入我们日常生活,那么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
并不是简单形式结合
“不难发现,展览上最受欢迎的作品都是有表现力、有互动、又在实际生活中有应用的。有表现力、有互动的作品可以让观众沉浸其中,亲身感受后才有了好奇。”本次科艺展策展人、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创意副总监黄若谷说,现在有很多人讲“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但很多情况下是把两者的关系简单化了,有些“艺术家”们用点与科学相关的词汇其实并不算是科学与艺术融合,科艺融合更不是简单的科学装置加点艺术元素。
黄若谷说:“科学与艺术并没有刻意的分界线,科学家、艺术家只是后人对他们的简单分类,但每个人都是很立体很复杂的。毕加索对数学很有研究,他把对数学的研究有意识地运用到绘画中来,画的牛不断精简,只剩下三角和线条。人怎么样观察这幅画,这幅画就是什么样子的,就像物理中狭义相对论中讲的,没有唯一性,只有多元性。在这一点上,毕加索和爱因斯坦就是相通的。”
科学与艺术展主办方代表、上海科协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张弘认为,科学艺术作品不是一味地“故弄玄虚”搞高科技,而是需要有趣有魅力,有灵感。“有些主题用传统手段同样能表现出来,比如同济大学的纳米摄影展,就成功地拉近了创作者与观众的距离,一起参与、一起反思。”
先激活一颗好奇心
不少参展艺术家表示,激活好奇心,应该成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切入点,也更容易让作品带来影响力。在本届科艺展上,来自马来西亚创意团队的互动装置作品《光动之旅》就是很好的一例。这件作品远看像一架巨型的“竖琴”,只要观众从旁边走过,对应的“弦”上的桔色玻璃板就会转动起来,随之而动的还有炫彩的灯光。作者之一、马来西亚华裔艺术家郑连耀说,这几年来,他一直尝试创作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作品,也愈发觉得“体验比学习更重要”。“一件好的作品,首先要唤起观众主动参与的兴趣,而不是单纯地强调高科技。流畅的设计形态、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等元素,首先带给观众是一种艺术互动体验,这些体验背后才是单片机、感应器、马达等机械零件运用的原理。”
郑连耀的观点得到了上海玻璃博物馆策展部经理陈瑛的认同。由玻璃博物馆引进的英国艺术家克里斯·伍德(Chris Wood)的系列作品《玻璃迷宫》里,通过简易透视镜观察灯光照射下的排列成旋涡状的镀膜玻璃碎片,就可以看到美轮美奂的光影效果。“一件美的作品,可能应用的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科学原理。”陈瑛说,只有当观众被美吸引产生了好奇心,他才愿意去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运用到的技术。
融合要立足于生活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科技系研三学生刘博之是音乐类作品《智能发光体》的作者之一。他说,科学与艺术不对立,就像他虽然大专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却从未放弃钢琴爱好。“艺术和科技都是为人服务而存在的,离我们的生活不能太远,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为公众接受。”
此次展览中,同济大学的《千人千面》就是反映生活的作品。“现代科学让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个体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但同时在冲淡文明的多样性与地域差异,面临千人一面的尴尬。”作品主创人员、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柳喆俊说:“现在,每个人似乎都躲在手机后面,给我们‘千人一面’的感觉。作品灵感就源于现代社会这个独特特征。”这套互动装置展品由两个巨大的3D人脸模型、15个形态各异的脸谱、计算机等组成。参观者拿起一个脸谱,对准白色的3D人脸模型后,后者就会出现与脸谱对应的视频影像,获得京剧、能剧、威尼斯面具、影视、动画片等多种艺术形式带来的视听体验。
中科院院士、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文庆指出,社会在发展,GDP不断增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怎么才能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也需要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而科学和艺术,正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关键就在于,科学家要放下身段愿意科普,而科学与艺术的渠道应该更多些,吸引公众尤其与青少年参与到其中,激起探知未知知识的欲望。”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