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化不是简单地用线划块,既是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也是管理标准,又是信息平台。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上海城市的网格化管理成效显著。当然,各区(县)的区(县)情不同,在网格化的做法上也各有千秋。而且,起步于不同的基础,在硬件设施建设到位之后,申城各处都在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深度网格化。
【徐汇】 四大职能 一个平台
今年1月份,记者跟随徐汇区斜土街道第三网格街面网格巡查班组长卞玉海,做了两星期的“网格长”,一天走了46公里,体验城市管理“神经末梢”如何运转。
徐汇区区长鲍炳章说,徐汇区在政府工作重心下移,解决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上不断探索。目前,徐汇区已建立“区网格中心-13个街镇网格中心-370多个居民区(园区)工作站”三级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联动机制体系,整合市民服务热线、网格化管理、联勤联动、应急值守处置等四大基本职能为网格化综合管理信息平台。
“如今,大家对城市运行维护的一些问题,比如群租、拆违、机动车整治、环境保护等都已经有了共识,我们结合徐汇特点,希望在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上要有长效。”
另外,今年4月份,徐汇区成立行政服务中心。24个职能部门进驻,139个办事窗口办理327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位于南宁路的徐汇区行政服务中心将原先散在18处的科室、部门窗口搬到服务中心,新成立的市场监管局则“成建制”入驻,打通审批的“最后一公里”。随着科室入驻,几百名机关工作人员“下沉”行政服务中心,直接接待办事企业和居民。
【嘉定】
“两对接”和“一张网”
嘉定区区长杲云告诉记者,嘉定在网格化上不断探索,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网格化的重要指针。嘉定在全区463平方公里上划定96个城市化区域和321个村居地区的责任网格,实现区、街镇、村居三级联勤网格化。“一方面,强化区、街镇两家联勤网格化中心对接沟通;另一方面,强化街镇、村居大小联勤对接联动,推进网格化综合管理向下延伸。”
在联勤执法队伍上,嘉定区建立了“1+2+X”机制。“1”是由街镇联勤网格化中心牵头,“2”是以城管执法人员为主体,公安执法人员为保障,“X”即市场监管、卫生、交通、房管等部门动态参勤。“布兵于网格,屯兵于街面,用兵于一线”,嘉定区将基层执法队伍分散安排到所有城市化区域的责任网格,逐步建立逐级指挥协调机制和分类处置机制,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内容指挥流程,理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衔接机制,健全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畅通各类应急联动渠道。
同时,嘉定区积极探索建立环境监管执法责任制和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体系。综合使用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等行政手段,对发现的问题依法严肃查处,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对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通过大检查,还要更加深入地加强环境风险排查和防控,提升风险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和多部门协作能力,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将趋于环境事故风险的概率降到最低。
【长宁】
全天候、全领域覆盖
立足于住宅小区多、商圈多、园区多的区情,长宁区从实际出发,建立了园区网格、商圈网格,探索重点商业区域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比如,虹桥临空园区从新泾镇划出来,设置2个网格,配置相应力量,园区内种种矛盾与诉求就地踏上“高速通道”。
长宁区区长谢峰特别提到,长宁区的街道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实体化运作,各类管理力量下沉,街道对各渠道发现的问题有了派单协调、督办核查、指挥调度权,还赋予了街道考核评价监督权、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属地化管理有了力量支撑,很多过去要到区里“走一遭”的问题,现在街道层面就可处理了,把基层的问题在基层“微循环”里解决。
街道科室不再按条线分工,而是按板块划分,长宁区网格化管理中心制作了涵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及公共服务事项3大类181项网格化管理责任清单及处置流程。管理处置机制的要求是“全天候、全领域、全覆盖”,如长宁区962347市民热线24小时接听居民来电,及时处置问题;长宁区建交委规定在24小时内完成市民反映情况的现场踏勘,办理后第一时间将结果答复市民;长宁区绿化市容局认真履行“三个二”的公开承诺,即“20分钟内接收投诉、2小时内到达现场、24小时内先行给予投诉人回复”。
【崇明】
给网格化上“农村户口”
崇明县地域广大,全县主要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组成,面积1411平方公里。目前,崇明全县分为564个网格,最大的网格在长兴岛,达到72平方公里,堪称“上海最大网格”。“市里下发的网格化标准主要根据城市区域的需求制定,照搬会‘水土不服’。我们删去了和轨交等有关的内容,增加了和打谷场之类农业设施有关的标准,给网格化上‘农村户口’。”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崇明是农业区,在县长唐海龙的嘴里是一块生态宝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三句话不离农业、农村和农民——“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跳出农业做农业,跳出农业看农业。”“要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源、发展资源。”“我们能不能把整个崇明岛打造成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根据往年“夏令热线”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崇明县相关部门发现和解决一些具有崇明特点和农村特点的问题。比如无物业服务住宅问题,今年2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对无物业服务住宅分类管理的实施办法》,由乡镇政府牵头落实。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组建业主大会聘请物业公司提供物业服务;二是业主实行自治,聘请专业单位或自然人提供相关服务;三是对尚不具备条件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或实行业主自治条件不成熟的,由乡镇政府实行必要的托底保障,落实水箱清洗、垃圾清理、应急维修等基本需求。截至今年7月份,崇明县13个乡镇对辖区内156幢无物业服务的住宅落实了分类管理。
此外,通过前几年的售后公房“平改坡”等综合修缮,基本解决了城区老旧住房的“屋面漏水、楼道黑暗、自来水管锈腐、下水管道堵塞”等问题。
【浦东新区】
参与制定网格化国标
作为上海市各区(县)中唯一一家,浦东新区正积极参与城市网格化管理国家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制定。
浦东新区副区长张玉鑫介绍说,浦东已建立市民热线、网格化、应急管理“三合一”模式,形成了“1+36+1200”网格化综合管理三级体系。所谓“1”是新区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36”是36个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1200”是1200多个村居网格化综合管理村居工作站。目前已完成27个街镇覆盖实施,剩余9个街镇计划年内全面完成。
除了地理上的全覆盖,还有管理内容、空间和时段上的全覆盖,管理内容方面,由原来的11个大类、120个小类,拓展至16个大类、 203个小类,新拓展大类为市场监管、小区管理、农村管理、治安维稳、地下空间管理。管理空间方面,从原来的公共空间拓展至小区、农村、单位、地下空间。管理时段方面,实现7×24小时工作模式。
【普陀、虹口】
网格+责任心
有了好的硬件设施和运行机制还远远不够,普陀区区长程向民直言,再好的制度,再好的网格,没有责任心,做不好群众工作。
在采访中,程向民特别提到了《新民晚报》7月9日关于“真南路城管执法车成摆设”的报道。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本报的报道。普陀区真南路交通路丁字路口,竟成为乱设摊、大排档的“大本营”:人行道上摆起几十米长的各类摊位,夜排档的桌椅也堂而皇之摆在了人行道上,绵延近百米。令人吃惊的是,就在路口,停着一部城管执法车,但车内空无一人!
程向民提到,报道见报后,真如镇牵头普陀区城管执法局等相关部门,分别于7月10日、13日连续两次进行集中整治。下一步,在做好后续固守和巡查整治的基础上,结合网格化综合管理,对现行城市管理机制、体制进行梳理分析,改革目前购买服务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实现长效常态的管理。
“媒体曝光的问题,我们常常解决得干净利索。但是,有些部门眼皮底下的许多问题,没有媒体的关注,可能就需要机制体制上的完善。许多问题是难,可认真就不难。”
无独有偶。目前虹口区已经形成了五级的网格化格局:区-街道-片区-居委会-楼组。虹口区区长曹立强坦言,网格化建设,有助于主动发现问题、跨前一步、主动作为。但是,网格化不是城市管理问题万试万灵的解药。
“城市管理有问题很正常,可许多问题实际上是干部作风问题,许多干部有畏难情绪,通过一些机制和探索来解决相互推诿扯皮的情况,比如媒体监督也是我们工作的主要推动力。”
关键在人。去年“夏令热线”时,曹立强反复不离口的是一句“责不到人,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