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于上海意味着什么?上海为何如此期待?面临人口大量涌入、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等问题的上海一直在寻求社会管理的“良方”。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是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和数字化趋势下,原本由钢筋水泥和基础设施组成的坚硬城市,会慢慢变得越来越“轻”而“软”。在将来,要判断一个城市发展如何,再也不用去比高楼大厦,而是看是否轻盈、智慧和高效。那么,从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方面,让我们来看看各个区(县)的表现。
【松江】
一口受理服务平台
松江区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网格化管理体系,16个街道(镇)、开发区,再划分为320个工作站、1349个网格。
松江区区长秦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松江区的目标是打造全市领先的城市管理一口受理服务平台,所有职能部门的投诉服务热线将统一整合到12345热线。松江居民也可以通过微信APP平台“茸城微治理”,发送图片和文字反映问题。“只要他打开定位系统,就能告诉我们具体位置,我们要求网格长在接到投诉后15分钟抵达现场”。
秦健透露,在此基础上,网格化管理将进一步进行大数据整合。两年后,网格化平台将整合公安接处警平台信息,分布在整个松江的20000个摄像头的信息将使得城市管理平台的信息来源更多,网格化平台与街道(镇)、开发区、职能部门、工作站、网格长等各个管理节点互联互通,做到全覆盖。
“管理下沉、着眼基层,我们探索街道(镇)网格分中心对条线有考核权、有人事否决权,做好城市管理的‘微循环’、‘自循环’。”
【黄浦】
“兜底”的非常设机构
为了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黄浦区今年4月底成立了市政综合管理委员会,区长汤志平担任主任,分管副区长任办公室主任。涉及城市管理的所有职能部门都是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办公室设在区城管执法局内。
这个非常设机构的定位就是城市管理问题的“兜底”,专门研究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决策问题。“城市管理问题归根结底是部门协作问题,尤其是一些疑难杂症,这样的联席会议制度可以在管理办法上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其实,城市管理问题,无非涉及到的就是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是“派单”,一个是“问责”。汤志平认为,市政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加强了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内部协调,保障派单及时得到处理和解决,如果有敷衍塞责的,也能追究责任。
据了解,黄浦区成立市政综合管理委员会,是为今后理顺城管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水平提出了改革探索的新方向。其最大的亮点就是顶层上移和力量下沉。“顶层上移”就是今后在区级层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城市综合管理各项工作,研究决定有关规划、重要决策等。而“力量下沉”,就是专业执法力量实施区属街管街用,充实基层街道管理力量。这样,横向可以较好地整合建委、规土、房地、绿容、环保、文化以及公安、司法等方面的资源,获得专业支持;纵向可以为较好地处理与街道、特定区域管理办的关系提供一种有效的选择。
【闵行】
“大联动+”作抓手
得益于“互联网+”,又不同于“互联网+”,探索用“大联动+”来作为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的有效抓手。
“大联动+”,在闵行区区长赵祝平的嘴里,这个新名词多次被提起。
赵祝平认为,以往政府要做件事情,往往要搭个班子、形成一套机制,而“大联动+”强调的是融合。“城市管理中许多难题顽症,往往会故态复萌、来势更凶,治标容易治本难。切切实实地提高自我发现率、有效处置率、网络覆盖率、巩固率,我认为非常重要。”
闵行的做法,可以用“三张网、三句话”来概括。所谓三张网,就是闵行区级一张“大网”,14个街、镇(工业区)的“中网”和884个责任网格,实现了城乡网格化全覆盖。三句话是做实居村前端、做强街镇管理平台、做优区级监管服务平台。区级城管、水务、安监、市场监管、规土、房办等6个部门的1000多名工作人员下沉到基层,镇属镇管。
【虹口】
养老想到2025年
根据多种方法测算,虹口区2015年户籍老年人口数达24.56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30万人,到2025年将达到峰值35.32万人,该区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
自2013年10月起,虹口区启动养老设施规划,目前《虹口区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编制已进入尾声。据了解,本次规划编制期限分近期、远期、远景,近期规划年限至2015年,远期规划年限至2020年,远景规划年限至2025年。
2015年,整个虹口区机构养老床位目标为5135张;到2020年目标为7500张床位;到2025年目标为8830张。虹口区区长曹立强坦言,虹口区的老龄化程度达到31%,排在中心城区前列,虹口区各街道都设立了1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和1个社区助老服务社,基本满足老年人需求。社区助老服务社、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和日间服务机构都已基本满足要求。“长者之家”和“市民驿站”为老年人提供就餐、休息、沟通的场所,政府提供一定的补贴。
有关方面透露,根据虹口区的发展现状及规划功能,虹口南部地区主要以商业、办公为主,规划策略为有限配置。中部地区现状养老设施有一定基础,地区人口和需求相对稳定,规划策略鼓励使用存量用地或通过混合使用方式举办养老设施,以完善补充为主。北部地区可供开发的用地较多,结合彩虹湾等大型项目的建设,是下阶段人口导入重点区域,规划策略以重点配置为主。
【静安】
监控图像资源全网共享
静安区面积7.62平方公里,划分为50多个网格。静安区区长陆晓栋介绍说,静安新建了一批图像监控点位,统一管理已建成的公安道路图像监控系统和各街道社区图像监控系统,正着力打造覆盖全区的城市图像监控系统“一张网”。
陆晓栋说,按照公安道路图像监控建设规划内容和各街道提出的社区图像监控新建需求,在全区城市道路、公共区域、重点部位,在各街道非市政道路、居民社区(非商业小区)主要出入口、重点部位等加装高清图像监控点位,共约4000个。区公安分局牵头协调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并采用由电信运营商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施。建成后,由区公安分局组织运营商及相关部门做好日常管理及运维。
“按照技术规范,将已建、在建、待建的监控点位统一纳入公安监控网络,并根据职能部门需求和安全管理规定,逐步将监控图像信息联通到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中心、区防汛办、区人口办、各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平台上,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静安区监控系统的图像资源全网共享和调用。”陆晓栋说。
【浦东新区】
首创回收物联网
近日,浦东新区开通了全国首个既有网下实体交易市场、又有网上交易信息服务的金桥再生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电子废弃物产生方、收集方、处置方和利用方,形成了统一有序的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网络。
浦东新区副区长张玉鑫说,浦东在全国首创“物联网模式”回收电子废弃物,构建“阿拉环保网”“阿拉环保卡”“阿拉帮帮侬志愿者服务队”等“一网”“一卡”“一队”的回收服务体系,布设电子废弃物回收箱点近1700个,实现试点小区和机关事业单位全覆盖,做到小件定时收集、大件预约收集。
同时,通过开设“绿色账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经过4年多的努力,目前浦东新区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居住区794个,涉及居民503824户,约占浦东居住区总数的30%。陆家嘴、洋泾、潍坊、塘桥、花木、南码头、周家渡、上钢、东明等9个街道实施整区域推进。积极试点推进单位生活垃圾分类,目前有44个机关单位、31个企事业单位、530个校区、25座公园推行了垃圾分类。
【市区南北两翼】
向“断头路”“宣战”
由于受到水网、大企业、大单位等因素影响,处于中心城区北翼的宝山存在道路拥堵、断头路、瓶颈路等问题,路网配置与老百姓日常出行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
宝山区区长方世忠告诉记者,抓住市级重大项目向郊区延伸机遇,宝山提出了“优化高速系统大网络,强化主次干道路中网络,完善支路小网络”,努力提升道路承载能级,确保各道路网络之间衔接顺畅。
拥有骨干大路网,却缺乏“微循环”,曾经是宝山交通的一大问题。为此,宝山围绕区域各功能组团之间有效衔接,规划打通断头路,拓宽拥堵路,提升路网通行效率。宝山聚焦17条微循环道路,今年计划实施8条,目前1条已竣工,6条正在办理前期手续,1条进行前期动迁。
而处于中心城区南翼的闵行,在全面梳理“断头路”的基础上,逐条与街镇、工业区对接,牵头协调各单位按照轻重缓急、量力而行的原则,优先建设群众意见相对集中,对区域交通改善相对有效,前期费用较少的道路,包括重点建设剑川路西延伸对接松江区泖亭路,金丰路南延伸对接青浦区诸光路,纪鹤路东延伸接嘉定区金沙江西路等。
根据排摸和计划,闵行全区主要“断头路”有57条段,近期(2015-2017年)建设27条段,其中2015年开工建设8条;远期储备30条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