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缺少两三千个工作停车位,晚上缺少两三千个居住停车位。作为本市规模颇大的商住混合型社区,浦东新区塘桥街道曾经大受“停车难”的困扰,如何解决这一城市治理中的典型难题,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智慧。
运用创新思路,发挥社区共治的作用,塘桥街道近年来在全市率先推出的“潮汐式停车”,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潮汐式停车”是社会治理的具体实践,通过社区多元共治,向社会要活力,向市场要动力,整合白天和晚上、商务楼和居民区的停车资源,实行错时停车,有效缓解“停车难”。
先到先得“一位难求”
开车,停车难;不开车,出行难。随着本市小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提升,这样的场景绝对不陌生:一到夜晚,小区内车头贴车尾,居民进出困难,小区外则是沿着墙边、路边,一溜儿排开。到了白天,无论是办公大楼的地下车库,还是商场、餐馆边的停车位,总是见缝插针,先到先得。
这样的情况,曾经在浦东塘桥街道屡见不鲜。“我们塘桥是典型的商住混合型社区,街道所辖有70个居民小区,还有巴黎春天、沃尔玛等大型商超,两个三甲医院,以陆家嘴软件园为代表的多幢商务楼等。”塘桥街道市政科科长王明昌告诉记者,仅陆家嘴软件园每天就有3万名白领上下班,再加上医院、商场带来的人流,以及当地居民,每天在塘桥出没的人流量不少于10万人次。
人多了,车自然也多了。除了给周边交通带来压力,停车难也不容回避。“我们统计过,周边固定车位8000多个,存在缺口两三千个。白天商务楼、商场缺车位,晚上居民小区难停车。”
固定车位存在大缺口,却总得找地方停。所以小区里的绿化带、消防通道,统统停满了居民的小汽车,还是满足不了,就只能向区外发展。到了白天,冒着被贴条的风险,汽车就往路边停,或者在周边一圈又一圈地绕,寻找车位,为原本就拥堵的道路增加压力。
“为了一个停车位,吵架动手的都有。”曾经有老年居民下午就去为子女占车位,居民之间经常为此发生纠纷。更令人担心的是,小区道路被混乱停放的小汽车堵塞,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救护车、救火车开不进来怎么办?
每年的社区代表大会,停车难问题都是讨论的热点。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考验着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2012年初,塘桥街道开始尝试“错时停车”,是“潮汐式停车”的起步和雏形。
交换资源要定规矩
长期困扰居民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潮汐式停车”其实就是让商务楼和居民小区“结对子”。你拿出白天的停车位,我拿出晚上的地下车库,利用时间差,交换资源。听上去不难,但真正执行起来,却有很多规矩要定。
“第一个试点是在南浦大桥下一墙之隔的永业商务楼和国地公寓间进行的。”王明昌告诉记者,永业商务楼白天停车需求大,曾经“溢出”到浦东南路边上停着,隔壁的国地公寓则有很多空车位。到了晚上,居民开车回家了,永业商务楼里却空了。考虑到这样的“潮汐”情况,试点初期,双方各自拿出10个车位,一番错时互补后,解决了各自的“停车难”。
“一开始也没什么具体规则,我们就想先试试,实践后发现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比方说,停车费怎么收?停车时间如何严格遵守?如何查明停车者的身份?这些都是“潮汐式停车”后来逐步统一的问题。
“我们通过社区共治平台,召集区域内的党建成员单位召开会议,既是宣传‘潮汐式停车’,希望得到支持,同时也听取大家的意见。”王明昌说,“潮汐式停车”的停车费有一个“就低不就高”原则,因为小区停车位多为5元、10元,而商务楼则高达二三十元,“就低”更符合公益性,更好推广。其次,所有参与“潮汐式停车”的车主都必须事先提出申请。“商务楼的车主向本单位提出申请然后填表,业主则向小区物业提出申请。然后街道房管办进行审核,通过两家物业公司之间对接,达成停车协议。记录车牌后发放停车证,最后凭证停车。”
此外,车主还必须严格遵守停车时间。商务楼的车主每天下午5点半到6点之间必须离开小区,而小区居民则必须在每天早上8点前离开商务楼的停车位。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没法挪车怎么办?那就得提前和物业公司联系,做好备案。如果三次违反规定,就会取消该车主的资格。经过多次实践和在社委会平台上的讨论、表决,还形成了一份《塘桥街道“潮汐式”停车公约》,从此“有法依法、无法依规”,做到“停车有位、停车有序”。
停车系统投入APP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塘桥辖区内儿医中心、仁济医院、陆家嘴软件园、海富花园,包括社会性停车场在内的23家单位,与周边小区签订了停车协议。目前,塘桥社区实施“潮汐式停车”的潮汐点已经达到25个,停车位1700多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增加潮汐点。”王明昌说,到今年年底,塘桥辖区预计可增加点位到30个,提供1800个停车位。与此同时,塘桥街道今年还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系统提高停车效率,静态停车诱导系统APP已经投入试运营。车主可以通过手机定位查询停车点位,运用综合的、科学的管理技术,优化停车资源配置,规范车辆停放。今年还计划开发停车管理智能化软件,建立社区车辆停放“白名单”系统,通过系统对车牌的自动识别,“白名单”车辆可以获得在社区内停车的优先权,方便车辆有序停放,通过停车智能化管理系统推进加快塘桥智能化社区建设。
“我们的远期目标是让整个塘桥变成大潮汐停车场,这需要停车诱导系统的进一步完善。”王明昌说,从静态诱导升级到动态诱导,今后APP上可以实时显示塘桥有哪些停车位正空着,通过网上申请后使用。“今后的潮汐点可以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停车场,甚至可以是一个私人车位,业主可以拿出他的产权车位,出租空余时段,在APP上完成对接,这样辖区内的潮汐停车位可以大大增加。”
社区多元共解难题
从2012年启动的“潮汐式停车”项目,发挥了塘桥街道内的社会组织、社区委员会、业委会、物业企业、街道办事处的不同作用,成功的背后,是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破解难题。
首先,实施“潮汐式”停车获得了多元主体的社会认同:对企业来说,物业增加了一笔停车收入,又将其用之于本小区居民,提升了物业服务;对群众来说,方便了社区白领、小区居民和办事人员停车,极大缓解了停车难题;对社区来说,大大提升了中心城区有限的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如果按照一个停车位需要10左右的空间计算,1700多个车位互换相当于节省了1.7万的土地空间;如果按照一个停车位造价10万元左右成本计算,相当于节省了1.7个多亿资金。在这其中,政府的行政权、居民的自治权、市场主体的经营权,实现了共生共赢。
其次,塘桥街道表示,“潮汐式停车”项目的成功,社委会起到了决定作用。社委会汇集各方主体,成为了统筹资源的纽带、协商民主的平台,形成了共商共议的工作机制:一是公共议题产生机制。民意征询委员会通过“塘桥热线”收集社情民意,提取民生需求,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公共议题。“停车难”就是这样成为公共议题的。二是公共事务协商机制。协商议事委员会作为召集人召开协商议事会,邀请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通过协商民主促进认同。“潮汐式停车”公约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是公共项目评价机制。监督评议委员会依托项目书,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专业机构组成的社会化评价机制。“潮汐式停车”项目的执行、监督、评估,都是由监督评议委员会来承担的。这种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内在动力和运作机制的“社区共治”,成为了社会治理的新常态。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