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落地、绿化倒伏、乱设摊……这些“小事”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第一扇被打破的“窗”,让城市环境每况愈下。“微”时代下,“指尖上的城市管理”不仅是思路上的开拓和创新,更是管理行动上的跨前一步,只有高效率才能让百姓满意。
发现市容问题,拍下照片,发到微信群中,然后@有关部门,几分钟后,问题就能有效解决。借力“微”平台,虹口区提篮桥街道的“提篮城联”微信平台,成为城市治理中快捷高效的强大助力。
互联网+的时代,指尖上的城市管理不是梦。
微信群囊括各部门
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有哪些?虹口区提篮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林振东掰着手指头算给记者看,“所、院、队、场”——除了街道相关科室,还有街道派出所、城管中队、房地办、保洁公司、交警等职能部门,有些是街道直属,有些则是市局、分局的下派机构。
“城市管理问题五花八门,往往一件事情的解决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怎么配合?把这么多单位的人拉到一块开会?太费时间了。打电话沟通,很可能说不清楚。必须有机制有平台,而微信这一新的媒介,一旦搭建起来,就能第一时间各方联动。”
于是,提篮桥街道将微信的优势与城市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打造“提篮城联”微信平台,最多时有120多名相关职能人员在内。这些人员包括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科室人员,街道派出所、城管中队、保洁公司、房地办、交警等场院所人员,第三方社会服务人员。还包括市爱卫办、区爱卫办、市容局、城管大队、建交委、商务委等部门主要领导,以及部分居委会书记主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志愿者等,构建形成了“政府搭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快速发现、快速处置体系。
“提篮城联”的人员主要解决即知即改类市政市容问题,如乱丢垃圾、乱张贴、违法搭建、公共设施损坏、架空线断落、交通信号灯损坏、车辆乱停放等违法(章)现象。处置快,是最大的改变。
解决问题“分秒必争”
“一大早先‘打卡’,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先在微信群里发个声,露个脸,说明自己到岗了,一旦有问题需要处置,更需要立马现身。”
林振东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去年6月13日早上7时07分,街道聘请的第三方社会服务人员发现,东大名路近九龙路路口有花箱被撞倒在地,立即拍照上传到微信平台,且主动表示:“先整理一下不影响交通”,扶起倒伏的花箱;7时13分,保洁公司收到微信,立即组织清扫,并告知需要绿化部门补种绿化等后续处理,街道收到信息后,通过电话告知绿化部门;8时09分,绿化补种完毕;8时24分,洒水车对路面进行冲洗,事件处置完毕。然后,创卫办、交警、街道等人员就花箱倒地问题进行讨论,由于之前街道与绿化部门已经进行过研究,讨论很快结束,整个问题处置完毕。从发现问题到处置只需6分钟,从处置到反馈只用71分钟,总共只有一个小时多时间。
如今,提篮桥街道的高效工作已经成为常态。在平时工作中,利用“提篮城联”平台,处置一般小事件时只需要10-20分钟,中等事件需要1个小时左右,遇到大事件,街道主动跨前一步,能处理的先行处理,并通过微信或电话等形式告知相关部门处理。
“拍照存证”完善监管
除了成为全天候的发现人,“提篮城联”里的核心处置人员还形成了一套定位拍照制度,对重要区域路段,进行定点、定时、定角度地拍摄,照片上传到平台,进行精细化管理。
“菜场、学校、医院、地铁站、重点工地、重要路口、影响市容的烧烤店等周边40余个点位,是我们重点实行‘定点、定时、定角’拍摄的地方。”林振东告诉记者,如对烧烤店,除了正常的巡查外,根据夏天烧烤店、龙虾店白天一般不营业,经常下午4时至6时在马路上洗杀鱼、晚上8时至10时把桌子搬到马路上经营的情况,要求监督人员在下午4时、6时、8时和10时必须把现场情况拍照并上传至群里。
现在通过“指尖上的城市管理”,提篮桥辖区内市容市貌在早6时半至晚11时时间段内,基本做到了无跨门营业、无暴露垃圾、无新建违章、无乱设摊、无流动摊贩、无机动车兜售、无夜排档、主干道无乱晾晒,乱停放现象得到有效控制,获得当地居民好评。而“提篮城联”微信平台的运用,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街道的“网格合成、扁平指挥、注重实效、精细化管理”的市政市容长效管理服务机制。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