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突发事件新闻发布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倒是值得借鉴。
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西方国家遇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类突发事件时,最先发布的信息往往是宁可把事件的危险性或危害性,把可能造成的伤亡损失情况说得严重一些。然后,随着调查的深入,依据调查结果逐步作出修正。由于最先发布的情况更严重,修正后的情况比预先估计的要好,往往更易于为公众接受,有利于公众情绪的平复、紧张气氛的缓解,效果比较好。
这给我们的启发是,新闻发布应该理解、尊重和顺应公众心理。不应纠结是否要把最坏的可能性告诉大家,就算公众的承受能力有限,但有心理准备总比没有好;即便证实事情没那么严重,也不应担心下不了台。事情有好转,大家总会愿意接受,情况由坏变好、损害由重变轻,其实跟公众内心的期望是合拍的。
平心而论,新闻发布的活儿不好干。特别是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如果没有负责事件处置的实际工作部门提供权威详尽的信息,只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这个角度看,该学学新闻发布的,就不仅仅是站在台上的人。
(陆侠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