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深入采访,瑞海公司及其管理层的真实面目逐渐清晰,瑞海公司由一家普通仓库变身危化品仓库的过程也浮出水面。
神秘股东
“瑞海公司的老板是谁?”天津滨海大爆炸之后的一周里,人们都在问。
工商登记信息显示,瑞海公司于2012年11月28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人民币,股东为李亮、舒铮,法定代表人为李亮。其中李亮持股55%,舒铮持股45%。2015年1月29日,瑞海公司增加注册资本至1亿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变更为只峰。
15日下午,记者在泰达医院住院部见到瑞海公司总经理只峰。只峰12日在爆炸现场受伤,随后被警方控制,记者见到他时正呈昏迷状态。其妻告诉记者,“只峰负责公司日常管理,没有股权,一个月领一万多的工资。公司的实际负责人一个叫于学伟,一个姓董。”
17日下午,记者在天津市第一看守所见到了被警方控制的瑞海公司大股东李亮。见到记者,34岁的李亮显得非常局促。据其介绍,他的家庭很普通,自己也不是瑞海公司真正的大股东。
“真正的大股东叫于学伟,是我表姐的老公。55%的股份是我替于学伟代持的”。李亮表示,自己“没有开过一次会,没有签过一个字,没有拿过一分钱”。
采访中,李亮透露,不仅自己的股份是代持的,舒铮也是替人代持股份,真正的股东叫董社轩,是天津港公安局原局长之子。
17日下午,记者在看守所见到已被警方控制的董社轩。今年34岁的董社轩告诉记者,他通过高中同学舒铮持有公司45%的股份。
董社轩说,其父的确是天津港公安局原局长,父亲患肝癌,2014年8月已经去世。“之所以找人代持,是因为我爸在公安局任职,让别人知道了影响不好,而且当时我父亲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董社轩说。
董社轩告诉记者,“我先后投了1000多万,但并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爆炸前我本来就已经打算退股了,今年春节期间,我跟于学伟谈过一次,闹得很不愉快。他说,别着急,今年年底就能分红,结果发生了爆炸。”
采访中,曹海军也说:“公司真正的老板叫于学伟,董社轩偶尔来开会,平时很少见他。”
实际“老板”
记者在天津市第一看守所见到众人口中瑞海公司背后的“神秘控制人”、1974年出生的于学伟。据公安民警介绍,“爆炸事发时,于学伟和家人在河北旅游,接到电话后当晚赶回,未到现场即被控制。”
于学伟说,他是瑞海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拥有公司55%股份,由妻子的表弟李亮为自己代持。他1994年进入国企中化集团天津分公司工作,2012年9月离职,离职前任中化集团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对危化品行业非常熟悉。
于学伟说:“我在酒桌上认识的董社轩。他爸是公安局长,他在港口混得开。”2012年末,从中化离职的于学伟找到董社轩,决定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创业。
董社轩说,他2006年从一所军校毕业,此后卖过轮胎、承接过工程、进口过化妆品、卖过红酒。“2012年底,于学伟找到我,说想从中化拉一支队伍单干。他说中化的客户都在他手里,他能拉到八九成。”董社轩说。
据于学伟介绍,2012年11月28日,瑞海公司注册成立。公司成立后,他从中化集团天津分公司挖来大量人员,瑞海公司的主要管理层:总经理只峰、主管操作部的副总经理曹海军、主管业务部的副总经理刘振国。
层层“通关”
从成立一家公司到获得危化品经营资质,瑞海公司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据了解,瑞海公司成立之初只有普通物流仓库,2014年4月,瑞海公司拿到危化品经营资质。在此之前,瑞海公司陆续通过了消防鉴定、规划审批、安全评价、环境评估等一系列程序,从而获得了从事危化品仓储的资格。
从程序上看,瑞海公司走过了所有应走的流程,拿到了所有应有的认证。
记者采访发现,在瑞海公司2013年申请建设危化品仓库时,消防部门出具的意见书显示“该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合格”,证明瑞海拿到了消防的鉴定。
回忆起办消防鉴定的过程,董社轩说:“我的关系主要在公安、消防方面,于学伟的关系主要在安监、港口管理局、海关、海事、环保方面。公司成立时,我去找的天津港公安消防支队负责人,说想做危化品仓储。当时我把天津市化工设计院给设计的改造方案这些材料都拿了过去,很快消防鉴定就办下来了。”
步步存疑
瑞海公司的惊人事故,或许并非偶然。在层层通关的背后,却也步步存疑。
● 环评,神奇的“没有反对意见”
记者获得的瑞海公司“环评报告”显示,环评期间共向周边企业及居民发放130份调查表,回收有效调查表128份,“基本支持和赞同该项目的建设,没有反对意见。”而记者采访中,没有附近居民曾看到这张调查问卷,此前也完全不知道这里是一个危化品仓库。
● 安评,换了家安评公司才拿到报告
按照国家安监部门2001年出台的《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550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选址应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公路、铁路、水路)、工矿企业等距离至少保持1000米。
记者实地脚步测量发现,万科清水港湾小区与该仓库直线最近距离约为560米,而该仓库与轻轨东海路站距离也仅约630米。
董社轩表示,“当时做安评时,第一家安评公司说距离居民楼太近,不符合规定,安评做不下来。后来于学伟说别管了,他来弄,后来又换了家安评公司,结果就弄下来了。”不过于学伟却表示,安评的事并不是他具体操办,具体不清楚。 据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