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中国独有问题
施普林格集团执行副总裁威廉·柯蒂斯说,这次撤回的论文多数是去年提交的,其数量还不到该集团去年收到来自中国的论文总数的0.05%。“这些遭撤回的论文并不能代表中国研究人员所发表论文的整体水平,他们发表的许多论文在各自领域都具有非常大的学术突破性。”
他说,通过各种方式伪造同行评议的现象影响着全球学术界,“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专门追踪学术论文质量的“撤稿观察”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过去3年里,因同行评议造假行为遭撤的论文数量占到该网站记录的全部遭撤论文总数的15%。
捏造知名专家电邮
这两次论文撤回事件的焦点都聚集在同行评议方面。一直以来,许多出版社都允许论文作者在递交相关材料的过程中向期刊编辑推荐同行评议的人选。
但此前BMC出版社展开的调查就显示,这给作者或第三方机构操纵同行评议过程提供了机会。他们一个常用的做法就是提供知名专家的名字,但捏造相关的电子邮件地址,如果期刊将审稿邀请发送到上述伪造邮箱,往往很快就会收到对论文持正面评价的评审意见,以便论文获得期刊采用。
出版物道德准则委员会主席弗吉尼亚·巴伯说,这显示一些期刊的编辑流程出现漏洞,以至于让这类伪造的同行评议报告被提交上去。但她也认为,期刊发现这些漏洞后都已做出及时补救,不会对同行评议机制产生太大的影响。
包括BMC在内的多家期刊出版社已不再允许论文作者推荐参与同行评议的人选。对于这次论文撤回事件,施普林格集团表示,将加强对那些参与同行评议专家资质的审查,让编辑更仔细核对这些专家的身份以及他们的电子邮箱。
服务机构参与造假?
在BMC等机构对同行评议造假的调查过程中,还出现了第三方机构的身影,这类机构本身合法,他们在作者、尤其是第一语言非英语的作者提交论文前,提供论文格式优化、语言润色等服务。但他们是否协助甚至主导了同行评议的造假行为存在很大疑问。
柯蒂斯说,目前掌握的“有限证据”显示,这类机构或许在论文材料提交过程中参与了相关的造假活动,但目前“还无法完全确认这就是实际情况”。
巴伯也认为,尽管提供这些服务的机构大部分按规则办事,但一些第三方机构或许参与了同行评议造假活动。中国研究人员与其他国家的研究人员相比,会更普遍使用这些第三方服务,这或许能部分解释为什么这两次论文撤回事件主要涉及中国研究人员。
激励机制才是源头
不过,巴伯说,许多研究人员为了在事业上更进一步,都必须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这种激励机制也导致他们中许多人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来发表论文。
伪造同行评议仅是学术界众多造假问题之一,涉及学术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便能堵住同行评议漏洞,造假者仍会通过其他办法来实现他们的目的。 张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