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剧 传递“真善美”
戏曲传统剧目,通常都体现真善美等核心价值观,既是历史故事的生动演绎,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绳。新创剧目依然具有这一精神特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些参加展演的新剧目,以民族艺术谱写英雄赞歌,走近民族英雄邓世昌、东北抗日联军妇女团、太湖游击队,讲述了众多爱国民众抗击敌寇、保家卫国的故事。沪剧《邓世昌》、淮剧《八女投江》、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在史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以丰富的舞台手段展现战争中的人性悲歌,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表示,中国戏曲艺术与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从创作、传播、演出来说,戏曲都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重继承 创新随时代
无论是京昆,还是颇具地方特色的越沪淮,都立足戏曲本体,寻求传统审美与当代审美的呼应。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将极富特色的流派经典一一呈现,如《钟老太骂敌》《游水出冲山》《望芦苇》等,加强了评弹音乐的表现力。说书人的融入,使得舞台呈现更为紧凑更具戏剧性,因而更适宜欣赏。
《春秋二胥》以史实为骨架,以人性为血肉,探讨人性之复杂。在配器上,以大量民族乐器和音乐、唱腔塑造人物。极简主义的舞台,让观众更聚焦表演。《邓世昌》则一改沪剧“西装旗袍戏”的风格,从舞美设计到剧情人物都做了诗化处理。高潮部分展现的“赋子板”是沪剧唱腔“金字塔的塔尖”,诠释了沪剧“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特色。越剧《铜雀台》看似“生旦情感戏”却又不是常见的“才子佳人”,而是在宫廷斗争中呈现了父权、王权、亲情、爱情等元素。
推人才 关注中生代
这批剧目囊括了各个院团中生代的全阵容,也是一次通过剧目推出人才的举措。
上昆的《景阳钟》 在2012年第五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囊括剧目、表演、作曲、唱腔设计、司鼓、司笛等15个奖项,并居剧目、表演两大奖项榜首。2013年初,成为“2012年度上海文艺创作优品”并居“上海新剧目展演”榜首之后,主演黎安凭该剧一举摘得梅花奖。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景阳钟》代表上海参评,荣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第二名,黎安获“优秀表演奖”。2014年,该剧成为“2011-2012”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上海市文艺创作精品,2015年获“中国戏曲学会奖”,蝉联上海市文艺创作精品。《景阳钟》由此成为上海昆剧团继《班昭》《长生殿》之后,第三部获得中国戏曲艺术奖项“大满贯”的作品。《春秋二胥》由京剧院花脸名家安平和优秀青年演员傅希如领衔主演,高红梅、杨楠、吴响军等青年演员也纷纷登场。该剧由京剧院创作部主任冯钢、舞美设计郑加杰等编剧,舞美人员挑起新编戏大梁,使新剧目的主创团队整体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铜雀台》中有曹操、曹植、曹丕三父子,正好能使越剧院一团三位优秀男演员许杰、徐标新、齐春雷同台亮相,其中唯一一位女性角色甄洛由以“性格演员”著称的团长方亚芬担纲。越剧院的第二代、第三代甚至90后越剧男演员共同加盟剧组。越剧从早期的“男班”到成熟期的“女子越剧”再到当今的“男女合演”与“女子越剧”并行,呈现了越剧适应市场、探索艺术发展之路的轨迹。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