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谈话”以暧昧模糊的态度提及“道歉”等关键词,显然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愿,在这其中,公明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次“安倍谈话”是以内阁决议的方式发表的,而内阁决议必须获得全体一致通过,每个内阁成员都要签字。公明党作为执政伙伴,在内阁中有一名成员,即国土交通大臣太田昭宏,因此可以起到牵制作用。
在日本众议院通过新的安保法案后,公明党大失民心。因为公明党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是池田大作,池田和中国的关系,和周总理的关系,大家都知道非常友好。
公明党历来一直秉持和平发展理念,现在却和自民党联手,支持新安保法案,它的行动背弃了原先坚守的信念,在日本民众心目中“身价”大跌。因此公明党这次一定要在战后70周年讲话这个问题上制约一下安倍。
“内压”的因素
“安倍谈话”呈现如今的面貌,日本国内“内压”的因素不可小看。
日本媒体称安倍的一系列行动为“暴走”,也就是独断专行。安倍内阁现在的支持率是30%出头一点,在日本的政治生态中,如果支持率跌到30%以下,就进入一个危险区域,如果跌到20%以下,那么党内其他势力就要来向你挑战了。
所以安倍现在有比较大的压力,况且目前参议院审议新的安保法案正进入关键阶段,这个时期他如果不做一点让步,导致支持率继续下跌的话,他就危险了。
所以在这样的“内压”下,原来我们猜测“安倍谈话”会比较多地讲所谓的“未来志向”,就是日本将对国际社会有什么样的和平贡献等等,现在看来这部分比预测的要少三分之二。
转变的时机
为什么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凸显?例如,教科书问题是日本1982年把“侵略”中国改成“进入”开始的。1985年,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以公职身份公开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战后通过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这个节点上,经济跃居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繁荣,政治野心膨胀,它觉得应该走出战后,应该从经济大国成为一个政治大国和军事强国。中曾根曾提出一个大口号,要“战后总决算”,政治上要进行清算。清算什么?就是日本要摘掉战败国的帽子,要摆脱战后体制的束缚,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美国的纠结
对于中日历史问题,在利益和道义之间,美国一直想平衡,但又平衡不了。因为二战之后,美国一直主导世界,作为“世界警察”,又要同时做一个“道德典范”,这是不可能的。
从根本上,美国并不支持安倍的历史观,但它还是把对现实利益的追求放在第一位。比如,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改造,由于朝鲜战争的到来戛然而止,未能从组织上思想上肃清军国主义影响,让岸信介这些人遗毒后世,是美国的责任。
美国不肯牺牲自己的利益,有其全球战略的考量。随着中国的崛起,现在有人形容中美之间是一场“温战”,美国对日本的诉求和依赖感,越来越强。 麦芒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