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VS艺术
史实讲究有据可考,艺术只求情感真实。情感真实是主观因素,有据可考是客观现实。两者如何平衡?
该剧主创咨询了社科院犹太问题专家潘光教授,并两度寻访以色列。导演徐俊更是在触目惊心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里沉浸了一天。在这里,他发现了一张纳粹军官举枪面对怀抱4岁孩子的犹太妇女的照片,超越语言的情感,真实得震撼到了他,当即决定把这张照片纳入舞台布景。该剧的主要情节——犹太青年帮助兵工厂里的上海工人,制作“哑炮”使得纳粹武器失效的故事,也取自潘光教授送来的书中。编剧荣广润说,“我们要展示的是真实生活,所有人物都有历史原型,一切皆有据可考。”
音乐VS戏剧
音乐剧,是以音乐歌舞来推进剧情,所有艺术手段都是为剧服务。该剧也是以音乐歌舞来说故事。但是,并不是所有戏剧都必须完完全全按照现实主义风格去抠细节,加之,音乐剧原本也可以以诗剧的方式处理,因此情节交代也可以通过一首歌、一段舞就交代过去。这一点,是基于史实中没有的戏剧矛盾,不能只为求得戏剧效果而生搬硬造。
因此,该剧更多的感觉是一首首歌、一段段舞“掀开”了一页页被历史尘封的卷宗。虽然舞蹈还不够风格化,但是剧情却已经立了起来。
中文VS英文
上海智造、面向全球的音乐剧,势必要“落地”到语言表达。剧中,中国人说普通话、上海话;犹太人说英语、希伯来语。当他们对话时,可能因为并不冗长、也不拗口,所以当女主角上海姑娘林宜兰与犹太青年弗兰克,各自说着各自的语言交流时,并不显得突兀。
此外,曲风比较接近百老汇音乐剧,有时哪怕中英文同在一首歌中呈现也听起来音韵和谐。尤其是在表达情感咏叹时分,没有叙事要求的前提下,观众更容易沉浸其中……
在创制重大历史题材时,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进行艺术加工,并确保两者的平衡,才能最终达到艺术形式内部和社会各界之间的和平。 本报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