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但更多时候,距离产生安全。
就连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安全距离。美国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1.2米是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除非是特别信任、熟悉或者亲近的人,否则无论是说话还是其他的交往,逾越了这个距离,都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
天津港爆炸事件发生后,人们普遍关注这次爆炸为什么会给周边民居和建筑造成如此可怕的破坏,危险化学品仓库离居民区和重要设施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据了解,这些年来发生过的化工爆炸事故,不少都存在爆炸地点过于靠近居民区甚至被居民区包围的情况。
这种对于安全距离的焦虑,也令上海市民对自己生活的周边环境开始重新审视。市民热线12345最近接到多个投诉电话,其中大部分反应的都是自己居住点附近加气站、加油站、化工厂距离太近。本报之前报道的遵义路803号是一座被消防部门定性为“危险品仓库”液化气加气站,与居民楼最短的距离只有3.7米,而它的5米开外,就是一座幼儿园。
在市民热线向有关部门交办的任务单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回复结果是“符合安全距离”。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距离才算安全?上海大量加油、加气站紧贴民居,是否符合安全距离?相信这是不少市民都有的疑惑。
在我国现行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中,安全距离的名称与叫法不一,在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等领域称之为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消防领域称之为防火间距,职业卫生领域称之为卫生防护距离。不同标准对安全距离的规定有着较大的差别。
比如在危化品安全距离上,就有《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等若干规定。其中《要求》明确: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应与周围公共建筑物、交通干线、工矿企业等距离至少保持1000米;大中型危险化学品仓库内应设库区和生活区,两区之间应有2米以上的实体围墙,围墙与库区内建筑的距离不宜小于5米,并应满足围墙建筑物之间的防火距离要求。
《规范》将储存物品类别按照火灾危险性分为了五类,也规定了不同的安全距离;《通则》则规定了危化品储存地点及建筑结构的设置除了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爆炸物品不准和其他类物品同贮,必须单独隔离限量贮存;仓库不准建在城镇,还应与周围建筑、交通干道、输电线路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等等。
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记者在查阅这些资料时,也有些头昏脑涨。这种标准不一的根源,是因为危化品在生产、运输、储存、销售、使用和废弃处理等不同环节,分别由安监、公安、质监、环保等多个监管部门分别负责。因此在制定规范时,各部门也大多从自身管理的角度出发,令安全距离反倒成为一个很难弄清的谜题。
这其实无可厚非。在危化品管理上,的确不该有一刀切的安全距离,而且老百姓也不用知道的那么清楚,他们只需要在有危机感的时候有说法、有回应即可。关键是职能部门知不知道,明不明白,能不能查清并及时肃清危机源头。
就拿之前提出的问题来说,上海随处可见的加油站、加气站紧邻民居的情况,究竟是否违规?是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记者曾就此请教消防部门专家,得到的回答是:绝大多数应该是安全的。据介绍,之所以会存在目前的状况,很多是历史原因,有些加油加气站在建设时,规定还没有目前这么严格,有些当时周边还没有民居包围。
这些原因可以理解,但却无法接受。绝大多数究竟是多少?还有哪些是不安全的?有什么解决办法?除了这些眼睛看得到的隐患之外,还有哪些老百姓看不到,但监管部门应该明晰在心的危机?在天津港的警钟依然回荡的当下,我们的城市,需要一次关于安全的细致梳理。
可能有些问题的解决要大动干戈,代价不菲。但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说到底,安全距离只是硬性条件规定的相对“安全”,真正的安全还需要人的参与。
(作者系首席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