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剧《名声大噪》而名声大噪的百老汇音乐剧演员韦斯莱·泰勒,今晚将登上文化广场的舞台。第三届《极致百老汇》——音乐剧经典歌舞集锦音乐会,从“全进口”已变身为“中英联合制作”。通过这一项目,文化广场也从单纯的剧场“升格”为具有制作能力的剧院。
改变习惯思路
中国剧场与国外剧场最大的差距是——大部分中国剧场只是“房东”,靠场租过活。而国外剧场要么本身就隶属于一个剧团,拥有以年为计算单位的演出季,要么就是一个超级制作团队,与各大演出团队有着紧密的合作,制造一个个演出季,剧场凭此良性运转。
4年前,文化广场开业之初,总经理张洁就在思索着:绝不能躺在场租上过日子,然而,评价剧场运营水平高低的标准又在哪里?当时他们想引进成为欧洲戏剧音乐剧典范的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可惜因档期不合,以至于去年才等到“茜茜公主”驾到。于是,2011年的开台大戏就是第一届《极致百老汇》。
《极致百老汇》好比音乐剧精华“目录”。它不会在欧美上演,因当地观众不仅熟知“目录”,还深谙“全集”。它是为亚洲市场度身定做的演出——不仅能让观众非常迅速地了解音乐剧精华作品,还能看到一些不可能全剧引进,但融入了脍炙人口片段的演出。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回忆道,第一届举办时,中方基本处于“陪练”阶段,就是帮外方做好服务。第二届时,中方开始出主意、提建议,如找到上戏表演系音乐剧专业学生来做演出班底、把中国观众熟悉的曲目列入节目单等等。此次第三届,文化广场已升格为“联合制作人”,与英国GWB娱乐演出公司携手。
力求曲目完整
集锦音乐会没有主持人,曲目安排靠演剧思路贯穿。今晚开场曲目《Magic to do》出自音乐剧《彼平正传》,第一句歌词就是“Join us!”(参与到我们中来吧!)随之,整台音乐会的4位国外主演和2位中方主演以及中外群舞纷纷上台,在歌舞声中整体亮相……伴奏乐队完全在本地招募。200多套服装也由中方设计、制作。就连在欧美举行的演员招募,也是录像后寄给中方,双方联合选角。此次更新之处在于,力求集中在最近10年活跃于百老汇舞台上的曲目。
舞美豪华大气
集锦音乐会的舞美豪华大气,最大限度地呈现了文化广场舞台的多种可能。张洁说:“文化广场的舞台有三层升降、20米平移——前后左右都可以,还有转台,甚至还有一个水台。如果我们不去用,还真没有哪一家演出团队全都用过。”除了水台,这一次都用上了。
最令人惊艳的是平易近人的票价。一楼、二楼每一个位子都只卖299元,三楼卖99元。也就是说,坐第一排看百老汇音乐剧精华也只要299元。于是,开票当天8秒钟就把一楼前排的票子卖光了。演出至27日,眼下出票率已经高达八成。票价低廉,与文化广场自己是制作方不无关系,思路开了财路,惠了民,自然也不会亏本。
首席记者 朱光
马上评
拒绝“稳健”迎挑战
到底是追求盈利还是惠及民众?是满足于做“房东”还是转型成为制作体?这不仅仅是文化广场的困惑,也是中国大部分大型剧场的共同困惑。对此,有的剧场依赖政府补贴解决,而更多的则安于做“房东”,求“稳健”。
然而,“稳健”就没了挑战,也不会成长。文化广场在不拥有院团的情况下,自创演剧模式,确实是一种明确自身定位的可贵实践。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评价剧场的标准,但拥有制作能力,才有可能拥有艺术的全部。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