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浦区为失独家庭建服务档案
社工帮助组成“大家庭”互助取暖
陆梓华
  今年66岁的崔阿姨是申城众多“失独”老人的一位,唯一的女儿10年前病逝后,崔阿姨和丈夫几乎就不再有社交圈。虽然也用旅游等形式努力让自己忘记伤痛,但却总是离别人远远的。怕被问及家庭,怕别人谈及孙辈,甚至怕接受同情。

  然而,在崔阿姨居住的黄浦区,情况开始发生改变。记者昨日从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阳光家园”失独家庭援助项目推进会上获悉,经过两年努力,该项目已经为黄浦区700余户失独家庭建立服务档案。年轻社工们成了陪伴他们聊天的“儿子”“女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在相聚中产生共鸣,在“大家庭”中相互取暖。

  根据市卫计委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有无生育可能的失独家庭7000余户,且以每年500户的趋势递增。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宇莲长期关注本市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在对本市321名失独老人进行一对一访谈后,她发现,目前,该群体大多数为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家庭经济条件也未必达到贫困补助标准,因此,时常处于各项补贴政策的“空白地带”。 

  “我们希望为这部分老人创造一个倾诉的港湾。”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总干事秦天栋介绍,“阳光家园”失独家庭援助项目很快得到了区政协和区妇联牵头和指导,以及东亚银行公益基金的支持,社工通过入户探访、主题沙龙、社区联谊等方式,把阳光洒进失独老人孤寂的生活。

  每季度和老伙伴们过集体生日、相约K歌、一起旅游……今年69岁的老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还可以这么丰富。自从1992年和2003年相继失去独子和妻子后,老马说,自己的生活就是“捱日脚”,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两名志愿者敲开他家门时,他一度怀疑,是不是另有他图。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参加了第一次重阳节聚会。“一开始30多人,后来50多人,现在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老马感慨,相同经历的人聚在一起,交谈不再有顾忌。老马说,每次聚会,“主旋律”只有一个——变化。“一开始,有人一开口就哭,根本不能说话,现在,你看,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着笑意!”   本报记者 陆梓华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新民眼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互动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6版:新民健康
   第A27版:新民健康/时令
   第A28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专版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校园内外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4家大医院提供资源支持分级诊疗
黄浦区为失独家庭建服务档案
“隐形艺术展”呼吁关爱“隐形孕妈”
让留守流动儿童不孤单
革命后代回顾抗战艰难岁月
闸北区政协成立创新创业指导团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黄浦区为失独家庭建服务档案 2015-09-16 2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