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崔阿姨居住的黄浦区,情况开始发生改变。记者昨日从上海市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阳光家园”失独家庭援助项目推进会上获悉,经过两年努力,该项目已经为黄浦区700余户失独家庭建立服务档案。年轻社工们成了陪伴他们聊天的“儿子”“女儿”,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失独家庭在相聚中产生共鸣,在“大家庭”中相互取暖。
根据市卫计委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有无生育可能的失独家庭7000余户,且以每年500户的趋势递增。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张宇莲长期关注本市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在对本市321名失独老人进行一对一访谈后,她发现,目前,该群体大多数为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家庭经济条件也未必达到贫困补助标准,因此,时常处于各项补贴政策的“空白地带”。
“我们希望为这部分老人创造一个倾诉的港湾。”阳光善行公益事务中心总干事秦天栋介绍,“阳光家园”失独家庭援助项目很快得到了区政协和区妇联牵头和指导,以及东亚银行公益基金的支持,社工通过入户探访、主题沙龙、社区联谊等方式,把阳光洒进失独老人孤寂的生活。
每季度和老伙伴们过集体生日、相约K歌、一起旅游……今年69岁的老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还可以这么丰富。自从1992年和2003年相继失去独子和妻子后,老马说,自己的生活就是“捱日脚”,2013年,上海师范大学两名志愿者敲开他家门时,他一度怀疑,是不是另有他图。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他参加了第一次重阳节聚会。“一开始30多人,后来50多人,现在人越来越多了,大家就像一个大家庭。”老马感慨,相同经历的人聚在一起,交谈不再有顾忌。老马说,每次聚会,“主旋律”只有一个——变化。“一开始,有人一开口就哭,根本不能说话,现在,你看,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有着笑意!”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