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人物/新民环球
     
本版列表新闻
互联网成就了莫桑比克青年马茨劳的内心追求~~~
互联网成就了莫桑比克青年马茨劳的内心追求~~~
互联网成就了莫桑比克青年马茨劳的内心追求~~~
互联网成就了莫桑比克青年马茨劳的内心追求~~~
     
2015年09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成就了莫桑比克青年马茨劳的内心追求
从街头“小混混”到知名摄影师
玖田
莫桑比克摄影师马里奥·马茨劳 图 GJ
马茨劳拍摄的流浪儿童生活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的街头曾经是14岁的马里奥·马茨劳的家,在市场上打零工、与警察“躲猫猫”是他童年生活的主要内容。那时,他刚刚接触摄影。12年后,自学成才的马茨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举办了个人摄影展。

  流浪童年 居无定所

  年少时,马茨劳曾梦想成为一名记者。“但那时候的我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在个人摄影展上,马茨劳说:“当你总是在为生活而担忧,便会对未来不抱什么希望。”但即便是这样,马茨劳还是从一名街头流浪儿成长为一个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摄影家。

  马茨劳一家曾住在马普托附近的一个小镇上。7岁时,马茨劳的父亲去南非打工,而马茨劳作为家里的大孩子,必须帮父母一道挣钱养活妹妹们。“我会把母亲做的小点心带到城里卖。”渐渐地,熟悉了城里集市的马茨劳开始打零工——帮人洗车、拎包……他总是与一帮朋友在集市里过夜,有家不回。

  “那样的生活非常不安稳。”马茨劳说,孩子们总是小偷小摸,马茨劳也不例外。流浪儿居无定所,随身带着的只有水和用来洗车的抹布,除此之外别无所有。

  警察总是用“逮捕”来恐吓流浪儿,然后抢走孩子们的钱。由于害怕晚上遭到警察突袭,孩子们大多白天睡觉。当他们选定一条街作为“家”,就会很快融入周遭的一片。用一个14岁孩子的话来说:“我的名字叫牛仔,因为我穿得像牛仔。我会尽可能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看起来一样。”

  母亲担心马茨劳跟着流浪儿学坏,很多次想送马茨劳去学校念书,但她却付不起学费。不过,马茨劳的母亲是幸运的,因为她的儿子与别的流浪儿不一样,他是个爱念书的孩子,并且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的帮助下,马茨劳学会了英语。

  记录生活 自学成才

  14岁时,马茨劳从朋友那里借来一部相机。“我开始拍摄身边的一切,记录从小镇来到城里贩卖货物的人们的生活。”

  那时候,马茨劳大多拍的是些黑白照片,并且在家里隔出了一间暗房用来冲洗照片。“我自学摄影技术,尽可能地找机会多练习。”然而,买胶卷和冲洗照片的费用对马茨劳来说却是个不小的负担,为此他只能努力打零工。

  马茨劳说,他最喜欢的照片是早年在小镇上拍摄的一张人物照。照片的主角是一名进城卖红薯的妇女。“她背对着镜头,天正下着雨。”但当时的他并没有把摄影当成是一份真正的事业,因此这张照片并没能保存下来。

  2007年,23岁的马茨劳从熟人那里得到一部相机。“他不知道怎么用,所以就想到要卖给我。”那会儿,马茨劳手头有些紧,“母亲把她的第一部手机给了我,因为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便用那部手机来交换相机”。兴奋之余,马茨劳意识到这事儿没法跟母亲交代。他只能对母亲撒谎,声称自己遭人打劫,手机被抢走了。

  开辟博客 分享照片

  就在那个时期,马茨劳从朋友那里得知了互联网。“他们告诉我,通过互联网可以快速而且免费地跟外面的世界打交道。”于是,马茨劳与朋友们频繁出入图书馆,用那里的电脑上网聊天,并学会了开博客和上传照片。毫不做作的照片令马茨劳的博客人气大涨,不少网友鼓励马茨劳继续拍照。“再后来,我收到了来自摄影展的邀请。”

  网络和博客为流浪的马茨劳打开了通向一个更好的世界的窗口。他参加了一个青年人交流项目,去了加拿大温哥华。在那段日子里,求知若渴的马茨劳跑了好多摄影展观摩学习。他还在一所小学教摄影知识,并第一次举办了个人摄影展。“展览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对我而言,却是十分有益的一次经历。”

  见过世面再回到莫桑比克后,马茨劳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究竟要不要成为一个专业摄影师?他找了一份工作,给一个来莫桑比克的外国摄影师做助手。

  2009年,马茨劳受邀前往里斯本开办个人摄影展,并且自此以后成为了各种展览的常客。里斯本的贝拉多收藏品博物馆摄影展、伦敦萨奇画廊举办的展览上,都能找到马茨劳眼中的光与影。

  作为一个“半路出家”的摄影师,面对圈内的“专业选手”,马茨劳一点也不胆怯,而是乐于从对方那里学东西。“无论是哪里,我都可以找到值得学习的亮点。它可以来自一位著名摄影师的作品,也可以来自普通人的随手拍,抑或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专业摄影师的孩子的乱拍。”

  关注孤独 拍出尊严

  马茨劳说:“我的作品主要关注那些孤独的群体。我曾拍过莫桑比克的水泥经销商,尼日利亚的非法伐木工,孟加拉国的矿工。我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拍什么。我只是离开家,看看身边都发生了什么,从中偶遇灵感。”

  马茨劳最近的作品《在黑暗中长大》,主角是马普托街头的流浪儿。“如果我刚成为职业摄影师时拍摄这组作品,我也许会感到内疚,因为这似乎是沉溺于自己的过去。”

  但马茨劳发现,“当这些流浪儿在电视或杂志上看到我的作品,却反而抱怨我从来不给他们拍照片。他们说,这是区别对待,认为他们不值得出现在我的照片上。”孩子们的话让马茨劳意识到,拍摄流浪儿的经历没什么不对。

  马茨劳说,他不是一个时尚摄影师,他的目标不是要让人们看起来迷人。“尽管如此,从来没有人向我抱怨说他们被拍得不够好看。我想,这是因为我会努力拍出这些人深藏的尊严和本性。”

  想起那部曾被自己交换出去的手机,马茨劳想补偿母亲。每次出国,他都会给母亲带回一部新手机。“她会分给我的兄弟姐妹们。”其实,马茨劳的家人也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拍照也是可以挣到钱的。“他们对摄影没什么概念。即便到现在,我的母亲也还是没真正弄明白。但这不要紧,她尊重我的选择。”

  从街头流浪儿到专业摄影师,马茨劳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他仍然决定继续住在莫桑比克,在马普托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我现在和我的母亲住在小镇上,但是我另外租了一间公寓,在那里,我可以一个人呆着,或是留宿过来见我的朋友们。”

  马茨劳说:“流浪的经历教会我为信仰打拼,教会我独立。正是这些成就了现在的我。”     玖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时政·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大虹桥专刊
   第B06版:大虹桥
   第B07版:大虹桥
   第B08版:大虹桥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好吃周刊
   第B20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2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2版:美食地图/好吃周刊
   第B2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24版:资讯/市场之窗
从街头“小混混”到知名摄影师
流浪儿童
研究拍摄对象比按快门重要
广告
新民晚报人物/新民环球B04从街头“小混混”到知名摄影师 2015-09-24 2 2015年09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