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9月2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回味无穷的瑶族美食
王 成
  文/王 成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最南端,毗邻两广,是中国最大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这里有气势恢弘的瑶族始祖盘王殿,有罕见的檵木林,这里的瑶族人民古朴善良,热情好客,饮食文化十分丰富,风味饮食中除了瑶家腊味、荷叶粉蒸肉、瑶家野菜外,最有特色的便是“瑶家十八酿”。瑶家十八酿,是江华瑶家人饮食的名片,也是江华瑶族人的品性,蕴含了瑶家人的独特的气质和情怀,就像瑶歌一样充盈在心灵,有着闲适和悠远的情致。

  瑶家人的饮食名片

  “圣水”豆腐丸是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一大名菜,也是“瑶家十八酿” 之一。豆腐丸又叫豆腐酿,其制作方法是将精肉剁碎,以香葱、香油、精盐、味精等拌合,先做成馅,然后放入挖有空洞的鲜豆腐中间,再贴锅黄焖至熟即成。以沱江镇竹园寨得仙岩中的“圣水”磨制的豆腐为最佳。那里的水豆腐做工精巧,皆以上好的山泉水或井水把上好的山里黄豆磨制而出。这水豆腐特别细嫩润滑,放在手心上给人一种吹弹即破如玉凝脂般的感受。

  “瑶家十八酿”就是以“圣水”豆腐丸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道风味独特的小吃。有水豆腐酿、辣椒酿、苦瓜酿、螺蛳酿、米豆腐酿、油炸豆腐酿、香菇酿、蒜头酿、魔芋豆腐酿、竹笋酿、茄子酿、丝瓜酿、莲藕酿、冬瓜酿、南瓜花酿、牛耳菜酿、萝卜酿、蛋酿。它们以其天然生态、清爽鲜嫩吸引山外来客。在瑶家人看来,酿食和人品是一致的,对人要实在,酿食要饱满。

  瑶族朋友龙来凤专门为我们的到来做“酿”,并让我们全程亲身体验制做过程。龙来凤告诉我们:“可以酿的东西太多了,只要能将中间的芯掏空,什么都可以酿。”她们甚至于酿过南瓜花和酿田螺。龙来凤强调说,肉馅是不能用肉馅机绞出来的,打得太碎就没有肉的口感了。要将七瘦三肥的猪肉用手工剁碎,加盐、味精、生粉备用,为了更鲜嫩,还要在剁好的肉馅里拌上个鸡蛋。

  蔬菜瓜果几乎都可以“酿”,但绝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定要选择比较细的,如果个头太大,中间的空隙就过大了,这样就必须要塞下不少肉。这样会少了瓜果的清爽,而“肉味”就太过浓郁。选好了瓜果,下面就要掏了。掏法也多种多样,如果是辣椒之类的小个头,将蒂切掉,把中间的籽儿挖出来就好;如果是苦瓜、茄子之类的长段儿,就得先切成拇指长的段儿,再掏空;像大蒜、春笋之类的“长条儿”就比较麻烦了,得用牙签将大蒜、春笋的茎部细细密密划开,再用力一挤,中间那部分能像灯笼一样散开。

  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将肉馅塞到你选择的皮儿里头,注意不要塞得太紧以至于馅儿不容易煮熟就行。如果你选择苦瓜,只要将肉塞满就行了;如果你选择的是“瑶家十八酿”的“第一酿”——“酿水豆腐”,那就十分考验手艺。首先要将嫩豆腐切成两半,用筷子将切开面中心的豆腐绞碎,再将肉馅儿慢慢塞进去。最关键的是,将肉馅塞进去时,要保证前面不裂开,而后面又有一点点“破土而出”,这样才能浸入油盐的味道。

  “瑶家十八酿”将煎焖煮炸的方法用了个遍。酿香菇、酿油豆腐之类的“小球球”,上蒸锅;酿苦瓜、酿春笋之类的条儿段儿,上煎锅;像酿木薯之类如饺子般的,上炸锅;像水豆腐酿之类一碰就会碎的,就只能上焖锅了。上不同锅的“酿”有不同的处理办法:上蒸锅的,只要蒸熟,淋上加好调料、勾芡的汁儿就算大功告成了;上煎锅的就麻烦一点,要将肉馅露在外面的部分煎黄煎香,再加上酱油、辣椒和其他调料放水小焖一会儿;上炸锅只针对“木薯酿”,一定要用大火高油温,否则木薯就会黏在一起;上焖锅火越小越好。而水豆腐下锅之后就不能翻动了,上大火一定会焦掉。如果想让“瑶家十八酿”吃上去更鲜嫩,在五分熟时还要加上一点儿料酒。

  “水豆腐酿”不但做的时候小心翼翼,夹的时候更要小心。因为太嫩太滑,稍微用力不均就碎了。许多外地人来这边尝这道菜,都是用勺而非筷子。正因此,江华瑶家流传着一句话:夹不起水豆腐酿的当地人不是瑶家人;夹得起水豆腐酿的外地人,就可以做瑶家女婿啦。

  盘王腊肉扑鼻香

  “盘王腊肉扑鼻香,神仙闻到也下凡。”盘王腊肉又称瑶山腊肉,是瑶族色香味上乘的佳肴美食。其最大的优点是烹食时无须再加佐料,炖蒸熘炒皆宜。热腾腾的瑶家腊肉摆放到桌面后,精肉鲜红、肥肉透亮,入口香脆、肥而不腻,口感极佳,是瑶族同胞日常享用和宴客时最上乘的佳肴美食。

  盘王腊肉做法很是简单,用土蒜、土芹菜大蒜作为佐料,炒熟就是了。即所谓的俏皮话:“只要把芹菜和大蒜丢在猪栏里垫一晚”,那味道就是再好的语言也难能描述。而又有俚语:“豹伙子吃腊肉——打着后颈窝”,这是指那些年饿伤的孩子们,全然不顾吃相,狼吞虎咽的样子,另一面来看,说明了腊肉魅力所在。装碗的腊肉看样极好,肥的通体金黄油亮,骨头褐而不闷,肥肉下口,油溢满嘴,但油而不腻;肉骨更是可人,大人小孩极爱,总是以抢得骨头为快。一个骨头要下一碗饭,喝一碗酒,大人常教育孩子这样。其实除了骨头真的香外,恐怕是嫌孩子们争吃,等到一个骨头啃完,大人的酒也下得差不多了。

  瑶族人拜年,带的年礼中也不能缺了腊肉。也叫“块子菜”,一般是肋条肉,斤把见重,另带上些果子和挂钱。果子是糯米做的有形的吃食,油炸后黄澄澄,香酥可口。挂牵即礼钱,过去最低两角钱,现在当然不一样了,十块、几十块、上百块,看尊长亲疏,由得心情。拜年的饭,一定有三样菜,腊肉是其一,另外是酿豆腐和米粉肉。

  腊肉好吃贵在制作,还贵在方法独有,更贵在熏制腊肉的材质。瑶家制腊肉的时间都会选择在农历冬至之后立春之前,在这段时间,江华的天气转冷,腌制的腊肉色美肉香,关键是能长期存放。杀过年猪之后,将猪按部位解成10来斤重的肉条,然后撒上食盐与三花酒下缸。下缸的猪肉最好不用清水洗涤,并保留一些血水,腌泡七八天后,待盐味浸透够了开始起缸,用两三天时间风干表面的水分,再找来一根横木将肉用粽叶挂串成一排,移到柴灶的顶上。其实烘烤才是最有讲究的,挂的肉必需离火塘三米以上的地方,让肉慢慢变得金黄而不流油。但也有看起来黑黢黢的,肉上还挂着一层“绿霉”,那一定是烘烤到了有些时候的老腊肉了。江华腊肉特有的香与灶柴不无关系,江华多木材,而又松、杉木和各种栗杂木为主,因此成就了江华腊肉一绝。

  瑶家人过去要想吃上腊肉只有等到过年,还要有尊贵的客人来家里才能打打牙祭,如今,一年四季都有。瑶家人待人大气,腊肉切得越是大块就越显得你不吝啬,往往有的人家把肉切得巴掌大小,吃上两块就足够了。

  用原生态征服味蕾

  瑶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在偏僻的江华瑶山,瑶族同胞淳朴善良、热情好客,重交谊、爱故乡、耻乞讨、巧酿制,成为江华瑶族热情谦和的一种礼仪文明。“进屋即是客”是江华瑶族人民世代沿袭下来的古朴民风。在山里,不管你从哪里来,不管认识与否,只要进了屋,把随身的物件往主人板壁上一挂,主人就会敬烟献茶,整酒做饭,把你当客人款待。在酒桌上,假若说话投缘,意气相契,还能结下诸如老庚、老同、老伙计之类的一门亲戚。

  瑶族人大多居住在山里,主食、副食的生产与消费都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但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地理条件为瑶族人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资源。山里有数不尽的涓涓细流,河里的小鱼、小虾随处可见,淤泥里经常能捉到肥大的泥鳅,山上还有竹笋和珍珠椒,偶尔在山间还可见到野猪和野鸡等。

  由于瑶族人长期居住在山里,瘴气和湿气都很重,他们需要通过食物来调节身体里的寒气和湿气,因此酸肉、酸菜、腊肉和辣椒就成为他们经常食用的食品。瑶族人长期在山上耕种,食品的制作同样得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瑶族人常把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或竹筒饭一起带上山。除了菜肴外,一同带上山的还有酒。瑶族人非常喜欢饮酒,无论是有客到访,还是家常用餐,他们都得喝上两盅酒才觉得过瘾。在山上,到了吃饭的时候,瑶族人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自己带来的菜肴共同享用,一边聊天,一边喝酒吃饭,其乐融融。

  瑶族人烹制肉类一般用干炒或水煮,很少使用佐料,为的就是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如山笋炒猪脾。新鲜的山笋清甜脆爽,猪脾柔软绵糯,一片山笋夹一片猪脾,绵软中带有脆爽,下酒吃饭两相宜。这道菜制作起来也非常简单,先用姜、葱、料酒腌制猪脾入味,在锅里放少许油,将猪脾煎至两面都呈金黄色后铲出,再把葱、姜、蒜下锅炒香,放入山笋、青红辣椒炒干水,再放入猪脾,接着下米酒、味精、白糖、胡椒粉等煸炒入味,最后撒入葱段继续炒均匀,即可装盘。

  另一道灯盏葛麻炖土鸡,也是瑶族人常食用的土鸡菜。灯盏菜(俗名雷公根)味甘、性良,葛麻薯富含丰富的淀粉与植物纤维,它们能促进肠胃的蠕动,对预防肠道疾病有明显作用。而鸡有温中益气之效,配上灯盏菜、葛麻薯,熬出的鸡汤清甜可口,补而不泻。它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分别把灯盏菜、葛麻薯洗净,切块或切段;土鸡去除内脏后放入砂锅里煮水,将灯盏菜、葛麻薯、姜、葱、米酒一起入锅,用慢火熬3个小时即可。

  荷叶粉蒸肉是瑶家酒席的镇席之肴。其制作方法为先把肉切成一寸见方之块状,将稻米、八角炒香磨粉拌和,加入精盐、白酒、酱油、五香粉、白糖等调味品,再用荷叶包扎(故又名荷包扎),每包一至两斤,置甑或锅中烈蒸到荷叶流油即可。吃的时候,趁热解开荷叶,香味扑鼻,味道鲜美。据《中国药典》介绍,荷叶“主治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当然,想吃到最正宗的,还是要到江华瑶族自治县的务江乡、湘江乡、码市镇等山区的瑶族人家里。

  此外,由于江华山区瘴气多、湿气重,山村的瑶族人家家都制酒,并以饮酒为习,以酒待客便为常事。以“瓜箪酒”最为有名,堪称瑶家人招待贵客的佳酿。其原料细粮杂粮都可,经蒸煮发酵窑藏。来客时将窑料加泉水放鼎锅,架在火塘上煮至翻滚,经过冷水浸泡即可饮用,喝时必须用葫芦瓢盛酒至碗中,主人与客人一饮而尽。瓜箪酒苦甜相混,浓郁芳香,饮后余味无穷。不胜酒力的客人饮酒时只觉入口香甜,便想贪杯,但几两瓜箪酒下肚,不觉中便醉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习近平访美特别报道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时政·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健康+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阅读
   第A31版: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04版:人物/新民环球
   第B05版:大虹桥专刊
   第B06版:大虹桥
   第B07版:大虹桥
   第B08版:大虹桥
   第B09版:新民楼市
   第B10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4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好吃周刊
   第B20版:吃遍中国/好吃周刊
   第B2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22版:美食地图/好吃周刊
   第B23版:好吃周刊/美食大观
   第B24版:资讯/市场之窗
那些回味无穷的瑶族美食
广告
新民晚报吃遍中国/好吃周刊B20那些回味无穷的瑶族美食 2015-09-24 2 2015年09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