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平台都面临同一个关键风险:如何保证食品安全?记者走访五家私厨平台发现,对于保障私房美食安全的各节点,不同类型及成长阶段的平台“着力点”与“力度”都不尽相同。
准入门槛 记者走访的所有平台都会对主厨实名登记,要求提供健康证明、上门备案场地。“觅食”平台则在此基础上对私厨进行培训、考试,并要求私厨签署食品安全保证书。
质保监控 “送菜上门”类的平台均表示会进行随机抽检或根据数据检查,“丫米厨房”称,鼓励消费者通过上门自取进行监督。“上门吃”类的平台则均无持续关注的措施针对已“入局”私厨,某平台负责人的观点或可解释这一情况:上门吃,食客可随时走进厨房看到主厨在做什么,这种情况下使坏很难。
食物配送 从食客的反应来看,“送菜上门”的私厨行业中,配送不及时、包装不专业是常见问题。
售后处理 五家平台都表示已经或正在策划购买食品安全责任类保险,“觅食”平台表示还辟出了“赔付基金”,专门用以应对索赔纠纷。
此外,“上门吃”的形态中,食客或主人发生人身财产意外怎么办?针对这一风险点,“伙力”平台表示,为主客双方都提供了人身和财产亡失的公众责任保险、火灾爆炸责任保险。
可以看到,对于食品安全等问题,各平台的态度是积极的。然而在记者看来,与餐馆进货、销售、库存都有详细记录相比,私厨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制作,整个过程相对非正规,一旦发生意外,消费者仍很难取证维权。
上月,《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第七条言明网络食品经营者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备案凭证,上海食药监副局长顾振华也表示,看似灰色的“微信美食”,如属于生产经营行为也应证照齐全。《办法》还列出了包括日常检查报告、民事赔偿等十一条对平台的义务要求。鉴于目前记者了解到的私厨均无证照、各平台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尚在建设的现状,私厨平台作为全新的商业形态,其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离达成协同共治,还将会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记者 叶薇 陈杰 见习记者 范鹏 实习生 杨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