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结尾 升了意境
该剧9月3日首演时,部分观众对女一号林亦兰的“死法”持有疑问。她的意中人、男一号犹太青年弗兰克·斯特恩,得知日军已发现林家兵工厂制造的哑炮是有意为之后,决定主动炸掉工厂,以避免更多人受牵连。他在工厂安置炸药时,反复叮嘱林亦兰不要跟过来。随后,一声巨响,身处工厂腹地的斯特恩一点儿也没事,而身处外围的林亦兰竟被炸死了!这种似乎“智商不足”的死法被改为:兵工厂门口的日军决定闯进来搜捕之际,斯特恩挺身而出主动去炸毁兵工厂,并做好了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准备。林亦兰看出了他赴死的决心后百般劝阻,但跟不上他的脚步。一声巨响,接着又是一梭梭子弹声——斯特恩躲过了爆炸,但林亦兰却没有躲过子弹,倒在了斯特恩的怀里,临终前她说:“我不后悔这么做。”
由此,爱情升华并融入了家国情怀之中,两人的故事也不再停留在小情小爱上,而显示了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
加了名单 增了“重量”
临近剧终,全体演员大合唱之后,增加了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环节。曾经在上海生活过的两万多名犹太人中一万多人的名字,被一个接着一个映在了天幕上。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些名字由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提供,均通过考证得来,准确无误。
这一设置既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还推进了观众的情感。该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确实有一位名为弗兰克·赛莱格的犹太青年工程师,曾经身处为日军生产手榴弹的兵工厂。他和工人们发现,缩短引线尺寸可以使手榴弹无法爆炸,于是便这么做了。但现实中的结果是,日军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一枪就打死了工厂老板。这段史实是社科院潘光教授考证出来的,还被印在了说明书上,观众因此了解了当年的史实。
少了暗场 “润”了剧情
52处改动大多数是细部修正和润色,尤其是解决了暗场时间过长、次数过多,使观众连贯观赏情绪被打断的问题。徐俊解释道,暗场的问题是物理情况所致。因为舞台上有一副几乎占据全台宽度的钢架——时而像是船舱、时而像是兵工厂、时而还成为石库门的一二两层,而且立在一个转台之上。如此,每平方米的受力为60公斤,这就对转台的马达提出很高的要求。而且,舞台上方还有景片垂下来,与转台还不能同时动作,免得“勾住”……于是,充分展现台前演员的性格就成为了解决之道。其实,暗场时间和次数并未减少太多,但由于台前演员的戏份增加了,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暗场问题就相应地被忽略了。
此外,该剧追求细节真实也令观众印象深刻。例如,犹太妇女穿着旗袍在石库门前扇煤球炉本身就很有意思,而升级版竟然还真的让炉子冒烟了,看上去十分有烟火气。
首席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