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具有特色的金融理财产品和面向百姓、社区、小微企业、“三农”等多层面的普惠金融服务在此次金融展中进行重点展示。参展机构展示移动金融技术在城市运营管理、百姓日常生活和实现“普惠·平等·富民生”中的应用。参观者可以在“互联网+金融”惠民专区中了解多种业态形式、金融业务办理平台和理财投资渠道,体验“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快捷和便利。
现状
弱势群体需平等金融服务
目前在我国,以农户、农民工、失业人员为代表的社会弱势群体人口数量超过2.3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7%,全国小微企业总数超过1169.87万,占企业总数的76.57%。
而在多年前,由于欠发达地区缺乏基本的金融服务设施等原因,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共同面临着无法享受到本应该享受的基础金融服务的窘境。
为了给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力,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目标。201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向所有被传统金融体系忽视的个人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多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普惠金融政策和举措,普惠金融发展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对策
推行差别化政策护小支农
目前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分别比大型商业银行低2个和4.5个百分点,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7.5个百分点;涉农贷款比例等相关指标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其存款准备金率再低1个百分点;农业银行涉农贷款投放较多的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存款准备金率比农业银行低2个百分点。人民银行推行这些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旨在促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据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介绍,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管理,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推动普惠金融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末,全国支农、支小再贷款余额分别为2090亿元、663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49亿元、221亿元;再贴现余额为1305亿元,同比增加76亿元。
网点
覆盖全国三分之二行政村
据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统计,截至2014年末,全国银行个人结算账户总数64.73亿户,银行卡累计发卡49.36亿张,人均持卡3.64张;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21.71万个,自助设备总数达到65.4万台,同比分别增长3.2%和4.3%。截至2013年末,县域银行业物理网点11万个,全国24个省实现了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并已覆盖全国近三分之二的行政村;证券机构服务网点基本覆盖地级市;县区保险分支机构增至6.7万家,农村保险服务网点增至2.2万个,覆盖全部县域和大部分乡镇。
近年来,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迅速。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233家,贷款余额达48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48%和33.9%。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51家,比2014年末增长18.2%;贷款余额9594.16亿元,较2014年末新增173.78亿元。
结算账户
保障补贴政策落实到农户
近年来,农村居民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开立的个人银行结算账户27.31亿户,人均结算账户3.06个,基本实现了家家有账户,为各项惠农补贴政策落地提供了保障。2014年,全国通过银行账户、银行卡以非现金支付方式代理发放新农保、新农合以及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合计达191亿笔、金额达6628亿元。
据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介绍,近年来农村银行卡发行继续快速增长,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和适用于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体系也不断发展。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农村各类银行卡累计发卡17.37亿张,人均持卡1.95张,较上年年末分别增长15%、12%。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有转账电话299.62万台,普通POS机近226.05万台,ATM24.93万台,平均每万人分别拥有约34台转账电话、25台POS机和3台ATM。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在日常生活缴费、粮棉油畜牧等农副产品收购、农村手机话费缴纳等场景不断应用,支票、汇票业务平稳发展,继续成为农村批发市场、农资交易市场以及农村企业重要的支付工具。
此外,据介绍,银行卡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等特色服务构建了覆盖面广泛的便农零售支付体系。截至2014年末,助农取款服务点达92万个,覆盖超过全国85%的行政村,2014年助农取款业务达1.57亿笔,涉及金额达494亿元,同比增长73.9%。目前全国共有超过4万个农村地区银行营业网点可以办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2014年累计完成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取款业务超过1157万笔,金额超过185亿元。
信用档案
便利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
2014年初,人民银行确定63个市(县、工业园区)为小微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和农户信息、信用评价和应用机制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挥信用信息的服务作用支持小微企业和农户融资。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局长焦瑾璞日前刊文介绍称,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为约250万家小微企业和1.6亿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累计有40.5万家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贷款余额达8.9万亿元;近1亿农户获得信贷支持,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此外建立了100多个信用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实现了小微企业、农户信用信息的共享,为地方政府履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提供信息支持,夯实普惠金融发展的根基。
抵押贷款
开展林权土地经营权试点
近年来,贵州、安徽、河南、江西等20多个省份相关地区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等各类农村产权的抵押贷款创新试点工作,农户及小微企业抵押担保物的渠道不断拓宽。据了解,截至2015年1月末,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余额分别为245亿元、772亿元、711亿元。
此外,涉农企业也被鼓励通过短期融资券或以区域集优模式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融资。数据显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5年1月末,共有460家中小企业发行151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融资额为318.36亿元,余额为140.59亿元;共有220家涉农企业发行802只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累计融资额为7352.39亿元,余额为2959.48亿元。
据了解,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推动证券公司在欠发达地区降低一般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门槛,取消基金产品通道管制,推进期货公司、保险机构参与基金销售,鼓励保险机构将服务对象扩展到农村人口,开发特色农产品保险,全面推广农村小额人身保险。
电子支付
低成本有利于提高覆盖面
近年来,以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金融理财产品网络销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分散的风险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公布的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商业银行共发生电子支付业务333.33亿笔,金额达1404.6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8%和30.65%。其中,网上支付业务285.74亿笔,金额1376.0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70%和29.72%;受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动,移动支付业务45.24亿笔,金额达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大幅增长170.25%和134.30%;电话支付业务2.34亿笔,同比下降46.11%,但涉及金额6.04万亿元,同比增长27.41%。2014年,第三方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量同样不容小觑,累计发生网络支付业务374.22亿笔,金额达24.7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3.43%和137.6%。截至2014年末,全国网上银行个人客户数9.09亿户,同比增长19.76%。2014年银行业平均离柜交易比率达到了67.88%,同比增长4.65个百分点。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的快速增长,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机构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展,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不均衡的现状逐步改善。
金融IC卡
城市居民生活一卡多用
自人民银行启动银行卡从磁条卡向芯片卡的迁移工作以来,截至2014年底,金融IC卡累计发卡12.3亿张,较2011年增长25.2倍,新增金融IC卡占新增银行卡的比例为83.3%。与金融IC卡工程相配套,全国1235万台POS机、65万台ATM接触式受理改造率均超过99.0%。随着金融IC卡占银行卡比例的增加,全社会银行卡用卡安全得到有效提升。据了解,金融IC卡已在贵阳、宁波、合肥、青岛、南京、济南等城市的社会保障、公共交通、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生活服务等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了一卡多用,便利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有效促进了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带动了城市信息化发展。杨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