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会想到徐峥这个上海男人有一天成为中国电影的票房之王,喜剧之王。新片《港冏》上映几日,就刷新了中国电影的12项票房纪录、单日纪录、2D纪录,甚至中国电影海外上映的各项纪录……如果说《泰冏》的成功,还有很多偶然因素,徐峥自己也并没有享受到影片巨大成功后的经济收益,那《港冏》的成功,这一路走来的每一步,就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突然想起来若干年前,初到北京,经常听到以“你们上海人”打头的一系列评论,其中比较多甚至也不怎么好反驳的就是“上海人没什么幽默感”。我一位师兄,也是著名诗人还比较认真地分析了上海人之所以没什么幽默感的各方面原因。诸如,上海人实用,就事论事,从理念上就不耐烦费心博人一笑;比方说上海方言词汇量少,很多微妙的意义无法传递;比方说上海人在江湖上混,最讲究拎得清,什么叫拎得清?就是我都不用讲,你就懂了……总而言之,上海人欠缺幽默感,他如此振振有词,完全不容质疑。
与此同时,冯小刚的京派喜剧电影横扫江湖近二十载,王朔系的玩世哲学加上冯氏幽默,我们在银幕上靠葛大爷混搭各种女神,光耍贫斗嘴都满足了每年贺岁之需。后来有了宁浩。再后来就有了徐峥。
好了,不能废话就说八百字,徐峥和他的冏系列究竟靠什么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呢?这就跟我们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幽默一样重要。幽默是聪明人专属的游戏,是智慧,其实也是一种精确的设计甚至通过缜密计算得到的效果。真懂相声的都知道马三立才是真正的大神,不是有句话叫“无徒不宗马”吗,可为什么呢?我特地请教了方家。人家说,马三立的相声你听着好像平淡无奇,因为他也不喜欢拿架势,用刺激的声音、腔调、面部表情搞噱头,但牛逼的是,无论你在什么时候听他哪场,那个节奏、速度,候分掐秒的准确。跟旧时京剧的角儿一样,每一个动作、步伐、停顿都是精心设计千锤百炼之后寻找到的最准的表现方法。这个包袱一甩出去,满堂彩就得跟着来,你看到的哪哪儿都对是屡试不爽的。可见,幽默和幽默感也不全是天份,您得会设计啊。
徐峥在《泰冏》大获成功后三年,才推出了《港冏》。这三年,他剧本就搞了18个月,编剧会议录音累计上百小时,会议记录十几万字。这是设计的过程。《港冏》上映前,徐峥和他的宣发团队做的一系列发布会,不管是乔布斯还是维多利亚的秘密,都被纳入了《港冏》的局,这也是设计。更不要讲影片最后那一段让人又哭又笑的玻璃平台戏,是先救初恋还是救老婆,这更是设计。
今天看一篇文章标题是“电影商人徐峥”,电影人中间加个商字,似乎一下子就变了味道。意思就是徐峥比较会算,档期算得好,宣传算得好,植入广告算得好,更加不要讲真乐道和21控股之间提前1.5亿买定票房收益权的“关联交易”了,那更是太会算了。
难免不想到星爷,那个在合作伙伴和影迷之间横亘着鸿沟的星爷,也是出了名的会算,“算不过周星驰的,所以不要跟他合作了”,这种声音基本上每隔一阵儿就有个大牌影人出来碎碎念。而见过徐峥和星爷的人基本上都有一个共识,就是两位喜剧之王私下里都是极其严谨甚至慎言的人。
话说回来,《港冏》我是喜欢的。徐峥为70后打造了一部有共鸣的喜剧片,中年危机,初恋与现任,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埋在一天内,徐来奔赴约会的冏途中,种种荒诞遭遇直到最后的高楼外玻璃平台的抉择,危机感、紧张感与喜感交替,实属悲喜剧的经典场景。徐峥的《港冏》也解决好了几个中国喜剧的关键问题,台词、情节、人物关系、动作甚至场景、音乐都协同制造喜感。从《人在冏途》、《泰冏》到《港冏》,地点的切换,不仅仅是外景地的变更,更精心利用了港片、流行老歌甚至港片中那些金牌配角安插于各个情节点,与七零后、八零后的观影经验产生了情感共鸣。而且,也是第一次,中国当代都市电影中的艺术家居然不招人讨厌。
最后补充一下,幽默一词是林语堂先生由英语翻译过来,他说:“最上乘的幽默,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故,哪儿的人只要不笨都有幽默感,说一地的人没有幽默感无异于骂一地的人蠢。这种事,万万做不得。